腾讯视频
老外的8K无码小电影都开放了,国内还自带马赛克?
newsman 发表了文章 • 2020-08-11 13:02
如果你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你在日常网站追剧的过程中一定有注意过这些东西。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像是Youtube等视频网站提供的分辨率甚至可以去到8K,而像是腾讯视频这样的网站最高只有1080P的分辨率。
而即使是相同的1080P分辨率的视频,国内的视频观感也不如Youtube的表现
这个差距就相当于老外看小电影都是8K无码,而我们都在看马赛克,这是为什么呢?这要分三点来说说,基哥要开始了。首先是你以为的高清,它有可能不是高清。基哥这就要讲一下一些国内网站的小“技巧”,就目前的共识来说:HD一般是指High Definition=高清,1280x720的分辨率FHD=Full HD=全高清,1920x1080的分辨率UHD=Ultra HD=超高清,3840×2160的分辨率但我们再去看看视频网站的定义,会发现他们把480P或者540P就叫高清,720P就叫超清,甚至把1080P叫成了蓝光。(这里绝对不是点名腾讯视频)在定义上就缩水一截,所以大家会觉得“高清”怎么还这么糊?基哥想说,这就像是星巴克,把小杯说成中杯,中杯说成大杯,大杯说成超大杯。
名字上往大了说好听,实际你喝到的饮品体积还是那么多。在很久以前,大家还用DVD的时代,480P也可以被叫做“高清”。但现在都2020年了,高清的标准也早就时过境迁。Youtube也将自己网站上720P后面的HD标志去掉了,国内在这点上还是要努力追赶一下。再有一个点就是即使相同的分辨率下,决定画面质量的还有一个码率问题。我们来比较同样一个画面,在相同的分辨率下,码率高的明显观感要好一些,或者说更不容易起马赛克,这就像是同样的一个钱包,你往里面塞的钱越多,钱包外表就会越饱满好看。然后是基础设施的问题。根据著名测速网站Ookla 2020年6月份的排名,平均有线网速最快的前五个国家/地区是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泰国,瑞士和罗马尼亚。你猜怎么着,中国仅在第17位。虽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后国内平均网速已经起来了不少,但有线这块仍稍低于韩国、法国、美国、西班牙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为了照顾大多数网速还不是很好的同学们,再加上流量费也是非常非常贵的,国内的网站就没有大规模采用4K分辨率的形式。不过在一些网站上,比如B站,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选项可以选择超清4K的分辨率了。最后是网站烧钱模式的不同,国外的视频网站例如Netflix和Youtube,他们会有一支算法团队来专门优化解决方案。例如在影片画面变化较少的时间段,智能降低码率,将这部分资源转移到画面变化激烈的时间段里,就能在影片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图为Netflix视频算法经理Anne Aaron)除此之外,像是Google这样的公司,不仅会自己组团队,还会通过并购其他视频编码领域的公司来研发新的编码技术,甚至会推出新的更适用于高清视频的编码模式。而国内的视频网站,现在大部分还是在使用H.264的编码,无法高效地播放1080P以上的视频。还有,国内视频网站的心思也还是主要放在超前点播和会员去广告上。加上对画质真的有4K需求的人其实也不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1080P已经够用。所以基哥相信,国内“假高清”的情况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想要在国内看8K无码小电影真高清,还是得各位自己动手想想办法吧~ 查看全部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像是Youtube等视频网站提供的分辨率甚至可以去到8K,而像是腾讯视频这样的网站最高只有1080P的分辨率。
而即使是相同的1080P分辨率的视频,国内的视频观感也不如Youtube的表现
这个差距就相当于老外看小电影都是8K无码,而我们都在看马赛克,这是为什么呢?这要分三点来说说,基哥要开始了。首先是你以为的高清,它有可能不是高清。基哥这就要讲一下一些国内网站的小“技巧”,就目前的共识来说:HD一般是指High Definition=高清,1280x720的分辨率FHD=Full HD=全高清,1920x1080的分辨率UHD=Ultra HD=超高清,3840×2160的分辨率但我们再去看看视频网站的定义,会发现他们把480P或者540P就叫高清,720P就叫超清,甚至把1080P叫成了蓝光。(这里绝对不是点名腾讯视频)在定义上就缩水一截,所以大家会觉得“高清”怎么还这么糊?基哥想说,这就像是星巴克,把小杯说成中杯,中杯说成大杯,大杯说成超大杯。
名字上往大了说好听,实际你喝到的饮品体积还是那么多。在很久以前,大家还用DVD的时代,480P也可以被叫做“高清”。但现在都2020年了,高清的标准也早就时过境迁。Youtube也将自己网站上720P后面的HD标志去掉了,国内在这点上还是要努力追赶一下。再有一个点就是即使相同的分辨率下,决定画面质量的还有一个码率问题。我们来比较同样一个画面,在相同的分辨率下,码率高的明显观感要好一些,或者说更不容易起马赛克,这就像是同样的一个钱包,你往里面塞的钱越多,钱包外表就会越饱满好看。然后是基础设施的问题。根据著名测速网站Ookla 2020年6月份的排名,平均有线网速最快的前五个国家/地区是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泰国,瑞士和罗马尼亚。你猜怎么着,中国仅在第17位。虽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后国内平均网速已经起来了不少,但有线这块仍稍低于韩国、法国、美国、西班牙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为了照顾大多数网速还不是很好的同学们,再加上流量费也是非常非常贵的,国内的网站就没有大规模采用4K分辨率的形式。不过在一些网站上,比如B站,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选项可以选择超清4K的分辨率了。最后是网站烧钱模式的不同,国外的视频网站例如Netflix和Youtube,他们会有一支算法团队来专门优化解决方案。例如在影片画面变化较少的时间段,智能降低码率,将这部分资源转移到画面变化激烈的时间段里,就能在影片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图为Netflix视频算法经理Anne Aaron)除此之外,像是Google这样的公司,不仅会自己组团队,还会通过并购其他视频编码领域的公司来研发新的编码技术,甚至会推出新的更适用于高清视频的编码模式。而国内的视频网站,现在大部分还是在使用H.264的编码,无法高效地播放1080P以上的视频。还有,国内视频网站的心思也还是主要放在超前点播和会员去广告上。加上对画质真的有4K需求的人其实也不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1080P已经够用。所以基哥相信,国内“假高清”的情况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想要在国内看8K无码小电影真高清,还是得各位自己动手想想办法吧~ 查看全部
如果你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你在日常网站追剧的过程中一定有注意过这些东西。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像是Youtube等视频网站提供的分辨率甚至可以去到8K,而像是腾讯视频这样的网站最高只有1080P的分辨率。
而即使是相同的1080P分辨率的视频,国内的视频观感也不如Youtube的表现
这个差距就相当于老外看小电影都是8K无码,而我们都在看马赛克,这是为什么呢?这要分三点来说说,基哥要开始了。首先是你以为的高清,它有可能不是高清。基哥这就要讲一下一些国内网站的小“技巧”,就目前的共识来说:HD一般是指High Definition=高清,1280x720的分辨率FHD=Full HD=全高清,1920x1080的分辨率UHD=Ultra HD=超高清,3840×2160的分辨率但我们再去看看视频网站的定义,会发现他们把480P或者540P就叫高清,720P就叫超清,甚至把1080P叫成了蓝光。(这里绝对不是点名腾讯视频)在定义上就缩水一截,所以大家会觉得“高清”怎么还这么糊?基哥想说,这就像是星巴克,把小杯说成中杯,中杯说成大杯,大杯说成超大杯。
名字上往大了说好听,实际你喝到的饮品体积还是那么多。在很久以前,大家还用DVD的时代,480P也可以被叫做“高清”。但现在都2020年了,高清的标准也早就时过境迁。Youtube也将自己网站上720P后面的HD标志去掉了,国内在这点上还是要努力追赶一下。再有一个点就是即使相同的分辨率下,决定画面质量的还有一个码率问题。我们来比较同样一个画面,在相同的分辨率下,码率高的明显观感要好一些,或者说更不容易起马赛克,这就像是同样的一个钱包,你往里面塞的钱越多,钱包外表就会越饱满好看。然后是基础设施的问题。根据著名测速网站Ookla 2020年6月份的排名,平均有线网速最快的前五个国家/地区是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泰国,瑞士和罗马尼亚。你猜怎么着,中国仅在第17位。虽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后国内平均网速已经起来了不少,但有线这块仍稍低于韩国、法国、美国、西班牙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为了照顾大多数网速还不是很好的同学们,再加上流量费也是非常非常贵的,国内的网站就没有大规模采用4K分辨率的形式。不过在一些网站上,比如B站,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选项可以选择超清4K的分辨率了。最后是网站烧钱模式的不同,国外的视频网站例如Netflix和Youtube,他们会有一支算法团队来专门优化解决方案。例如在影片画面变化较少的时间段,智能降低码率,将这部分资源转移到画面变化激烈的时间段里,就能在影片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图为Netflix视频算法经理Anne Aaron)除此之外,像是Google这样的公司,不仅会自己组团队,还会通过并购其他视频编码领域的公司来研发新的编码技术,甚至会推出新的更适用于高清视频的编码模式。而国内的视频网站,现在大部分还是在使用H.264的编码,无法高效地播放1080P以上的视频。还有,国内视频网站的心思也还是主要放在超前点播和会员去广告上。加上对画质真的有4K需求的人其实也不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1080P已经够用。所以基哥相信,国内“假高清”的情况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想要在国内看8K无码小电影真高清,还是得各位自己动手想想办法吧~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像是Youtube等视频网站提供的分辨率甚至可以去到8K,而像是腾讯视频这样的网站最高只有1080P的分辨率。
而即使是相同的1080P分辨率的视频,国内的视频观感也不如Youtube的表现
这个差距就相当于老外看小电影都是8K无码,而我们都在看马赛克,这是为什么呢?这要分三点来说说,基哥要开始了。首先是你以为的高清,它有可能不是高清。基哥这就要讲一下一些国内网站的小“技巧”,就目前的共识来说:HD一般是指High Definition=高清,1280x720的分辨率FHD=Full HD=全高清,1920x1080的分辨率UHD=Ultra HD=超高清,3840×2160的分辨率但我们再去看看视频网站的定义,会发现他们把480P或者540P就叫高清,720P就叫超清,甚至把1080P叫成了蓝光。(这里绝对不是点名腾讯视频)在定义上就缩水一截,所以大家会觉得“高清”怎么还这么糊?基哥想说,这就像是星巴克,把小杯说成中杯,中杯说成大杯,大杯说成超大杯。
名字上往大了说好听,实际你喝到的饮品体积还是那么多。在很久以前,大家还用DVD的时代,480P也可以被叫做“高清”。但现在都2020年了,高清的标准也早就时过境迁。Youtube也将自己网站上720P后面的HD标志去掉了,国内在这点上还是要努力追赶一下。再有一个点就是即使相同的分辨率下,决定画面质量的还有一个码率问题。我们来比较同样一个画面,在相同的分辨率下,码率高的明显观感要好一些,或者说更不容易起马赛克,这就像是同样的一个钱包,你往里面塞的钱越多,钱包外表就会越饱满好看。然后是基础设施的问题。根据著名测速网站Ookla 2020年6月份的排名,平均有线网速最快的前五个国家/地区是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泰国,瑞士和罗马尼亚。你猜怎么着,中国仅在第17位。虽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后国内平均网速已经起来了不少,但有线这块仍稍低于韩国、法国、美国、西班牙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为了照顾大多数网速还不是很好的同学们,再加上流量费也是非常非常贵的,国内的网站就没有大规模采用4K分辨率的形式。不过在一些网站上,比如B站,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选项可以选择超清4K的分辨率了。最后是网站烧钱模式的不同,国外的视频网站例如Netflix和Youtube,他们会有一支算法团队来专门优化解决方案。例如在影片画面变化较少的时间段,智能降低码率,将这部分资源转移到画面变化激烈的时间段里,就能在影片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图为Netflix视频算法经理Anne Aaron)除此之外,像是Google这样的公司,不仅会自己组团队,还会通过并购其他视频编码领域的公司来研发新的编码技术,甚至会推出新的更适用于高清视频的编码模式。而国内的视频网站,现在大部分还是在使用H.264的编码,无法高效地播放1080P以上的视频。还有,国内视频网站的心思也还是主要放在超前点播和会员去广告上。加上对画质真的有4K需求的人其实也不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1080P已经够用。所以基哥相信,国内“假高清”的情况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想要在国内看8K无码小电影真高清,还是得各位自己动手想想办法吧~
为什么国内的优酷、爱奇艺不学YouTube采取5秒可跳过广告?
买下第一平米 发表了文章 • 2017-12-03 22:23
上篇文章,我们分析了为什么YouTube采取5秒可跳过广告这种模式。我们说YouTube采取5秒可跳过广告模式能够让用户、广告主、平台实现三赢的局面。那么,国内的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为什么不学习YouTube采取可跳过广告模式呢?
他们是傻么?这个还真不是!“我们不允许别国对我们选择的道路说三道四”。优酷、爱奇艺选择的是有中国特色的视频商业化发展道路,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上有者本质的区别
简单来说,YouTube是UGC视频网站,而优酷、爱奇艺是影视网站。YouTube上面的视频基本都是用户贡献的,而国内视频网站是高价购买的精品版权内容。如果非要对标,国内视频网站对标的其实是Hulu、Netflix、HBO这些专门播电影、剧集的视频服务。
每一个用户在看不同视频时候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两种状态划分为“高唤醒”状态和”低唤醒“状态,春晚广告和超级碗中场秀的广告之所以卖的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看的人多(Facebook的同时在线人数肯定更多),更重要的是,观众在看春晚、看超级碗的时候的状态是“高唤醒”状态,他对这个节目有着强烈的观看欲望和渴求,因此这时候广告的效果就会好,在优酷上看鹿晗的综艺、看孙俪的剧集、看吴京的电影就是这种“高唤醒”状态。
“高唤醒”状态导致的结果就是内容对广告主有溢价权利,签一部《芈月传》,广告主就会趋之若鹜,根本不愁卖,所以不需要卖效果广告,广告主知道效果,除了购买你的时间,广告主更重要的是需要把它的品牌和鹿晗、孙俪、吴京联系在一起。
YouTube则不是这样的,它的视频基本都属于用户制作,你在那里看不到新上映的福克斯热门影片、也看到不到HBO最新的剧集。尽管这些年专业的视频MCN机构迅速崛起,整体制作越来越专业化,但和专业影视公司还是有不小差距,平均的视频质量在客观上会相对平庸一些。
因此除了少量超级网红之外,用户在观看YouTube的视频都是一个“低唤醒”的状态,即在YouTube极其高效的视频推荐机制下不断刷新,打发无聊时间,同时由于视频在分布上极其长尾(比如头部500部电影电视剧占总的观看时长的比例远比Youtube要高)。
因此单个视频的播放量也会远小于优酷、爱奇艺,这样,品牌广告主投放时候追求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量和质,YouTube都不占优势,如果它也像优酷爱奇艺那样定价售卖,最可能的结果是售出率极低、同时ECPM也极低。
因此YouTube的策略就是,既然卖不出有溢价的品牌广告,那就卖效果广告,按最终效果收费,以结果服人。
一句话以盖之:业务模式决定广告模式,优酷爱奇艺坐拥的是金字塔顶端的优质视频资源,定价不跳过也能卖出高价;而YouTube则为长尾视频,以可跳过的效果广告吸引广告主。
第二、技术基因和媒体基因也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两种售卖方式
谷歌毫无疑问是一家技术公司,在2006年收购Youtube之前其竞价广告系统AdWords就已经是一台高效运转的印钞机了,在竞价广告的算法优化、点击率预估模型上早已轻车熟路。
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谷歌已经积累了大批认可其竞价模式的广告主,这些广告主并非只有中小企业,宝洁、可口可乐等品牌广告主在2006年也已是谷歌的重要客户,所以到2010年12月谷歌推出Tureview广告时,选择竞价模式也就顺理成章,它的广告主规模足够支撑它形成足够长的竞价队列。
而现在优酷、腾讯视频占大头的广告主基本都是SKA客户,数量寥寥的品牌广告主数量很难支撑其去建立竞价模式,玩竞价的前提是要有很多人来竞。
反观国内视频网站的先行者,不管是从搜狐出来创立优酷的古永锵还是从贝塔斯曼出来创立的土豆的王微,都有着浓浓的媒体基因,而腾讯视频本来就率属于腾讯的网络媒体事业群。
这些媒体人很快就找到抢占用户时长的捷径-----放弃UGC、血拼版权内容,在和视频内容生态渐行渐远的同时也确立了中国视频网站最早的商业模式——在优势资源上卖前贴片,而这一模式延续至今,买一部《琅琊榜》,用户来了,广告主也来了,多好!
今天,我们去优酷、爱奇艺的广告页面上有长达好几页纸的媒体报价单,这一报价单和门户网站的报价单以及电视台的报价单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内的视频网站是一个线上电视台。
第三、国内视频网站得保护会员利益
用户花20块钱开通了一个腾讯视频的会员,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跳过广告,如果腾讯上线5秒可跳过按钮,那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分度就没那么明显了,直接影响会员业务的吸引力。
要知道,优酷、爱奇艺的会员收入占据其所有收入的接近五分之一,光2016年上半年,爱奇艺的会员数就超过4000万,这块收入如果掉一掉,直接影响其财务状况。
Youtube就没有这个包袱,以小猫小狗等家庭录像片段起家的Youtube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会员服务,因为它期初的确没有多少精品内容可供会员观看,直到2015年购买了一些大型版权内容之后才开启每月收费12.99刀的会员业务——YouTube Red,并且表现并不出色,2016年只占总收入的5%。所以,国内的视频网站从保护会员权益区分度的角度也舍不得上5秒可跳过按钮。
结语
必须要说明的是,其实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遵循广告的基本逻辑上是内在统一的:高品质视频按高溢价定价售卖,长尾流量按效果竞价售卖。
YouTube于2014年Q2推出了Google Preferred项目,把前5%的热门频道进行打包,每年举行盛大的招商来定价预售这些广告,这其实就是优酷、爱奇艺模式;而优酷、腾讯视频现在也各自的长尾视频通过接入DSP和效果广告平台的方式推出了5秒可跳过的贴片广告。
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查看全部
他们是傻么?这个还真不是!“我们不允许别国对我们选择的道路说三道四”。优酷、爱奇艺选择的是有中国特色的视频商业化发展道路,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上有者本质的区别
简单来说,YouTube是UGC视频网站,而优酷、爱奇艺是影视网站。YouTube上面的视频基本都是用户贡献的,而国内视频网站是高价购买的精品版权内容。如果非要对标,国内视频网站对标的其实是Hulu、Netflix、HBO这些专门播电影、剧集的视频服务。
每一个用户在看不同视频时候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两种状态划分为“高唤醒”状态和”低唤醒“状态,春晚广告和超级碗中场秀的广告之所以卖的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看的人多(Facebook的同时在线人数肯定更多),更重要的是,观众在看春晚、看超级碗的时候的状态是“高唤醒”状态,他对这个节目有着强烈的观看欲望和渴求,因此这时候广告的效果就会好,在优酷上看鹿晗的综艺、看孙俪的剧集、看吴京的电影就是这种“高唤醒”状态。
“高唤醒”状态导致的结果就是内容对广告主有溢价权利,签一部《芈月传》,广告主就会趋之若鹜,根本不愁卖,所以不需要卖效果广告,广告主知道效果,除了购买你的时间,广告主更重要的是需要把它的品牌和鹿晗、孙俪、吴京联系在一起。
YouTube则不是这样的,它的视频基本都属于用户制作,你在那里看不到新上映的福克斯热门影片、也看到不到HBO最新的剧集。尽管这些年专业的视频MCN机构迅速崛起,整体制作越来越专业化,但和专业影视公司还是有不小差距,平均的视频质量在客观上会相对平庸一些。
因此除了少量超级网红之外,用户在观看YouTube的视频都是一个“低唤醒”的状态,即在YouTube极其高效的视频推荐机制下不断刷新,打发无聊时间,同时由于视频在分布上极其长尾(比如头部500部电影电视剧占总的观看时长的比例远比Youtube要高)。
因此单个视频的播放量也会远小于优酷、爱奇艺,这样,品牌广告主投放时候追求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量和质,YouTube都不占优势,如果它也像优酷爱奇艺那样定价售卖,最可能的结果是售出率极低、同时ECPM也极低。
因此YouTube的策略就是,既然卖不出有溢价的品牌广告,那就卖效果广告,按最终效果收费,以结果服人。
一句话以盖之:业务模式决定广告模式,优酷爱奇艺坐拥的是金字塔顶端的优质视频资源,定价不跳过也能卖出高价;而YouTube则为长尾视频,以可跳过的效果广告吸引广告主。
第二、技术基因和媒体基因也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两种售卖方式
谷歌毫无疑问是一家技术公司,在2006年收购Youtube之前其竞价广告系统AdWords就已经是一台高效运转的印钞机了,在竞价广告的算法优化、点击率预估模型上早已轻车熟路。
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谷歌已经积累了大批认可其竞价模式的广告主,这些广告主并非只有中小企业,宝洁、可口可乐等品牌广告主在2006年也已是谷歌的重要客户,所以到2010年12月谷歌推出Tureview广告时,选择竞价模式也就顺理成章,它的广告主规模足够支撑它形成足够长的竞价队列。
而现在优酷、腾讯视频占大头的广告主基本都是SKA客户,数量寥寥的品牌广告主数量很难支撑其去建立竞价模式,玩竞价的前提是要有很多人来竞。
反观国内视频网站的先行者,不管是从搜狐出来创立优酷的古永锵还是从贝塔斯曼出来创立的土豆的王微,都有着浓浓的媒体基因,而腾讯视频本来就率属于腾讯的网络媒体事业群。
这些媒体人很快就找到抢占用户时长的捷径-----放弃UGC、血拼版权内容,在和视频内容生态渐行渐远的同时也确立了中国视频网站最早的商业模式——在优势资源上卖前贴片,而这一模式延续至今,买一部《琅琊榜》,用户来了,广告主也来了,多好!
今天,我们去优酷、爱奇艺的广告页面上有长达好几页纸的媒体报价单,这一报价单和门户网站的报价单以及电视台的报价单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内的视频网站是一个线上电视台。
第三、国内视频网站得保护会员利益
用户花20块钱开通了一个腾讯视频的会员,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跳过广告,如果腾讯上线5秒可跳过按钮,那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分度就没那么明显了,直接影响会员业务的吸引力。
要知道,优酷、爱奇艺的会员收入占据其所有收入的接近五分之一,光2016年上半年,爱奇艺的会员数就超过4000万,这块收入如果掉一掉,直接影响其财务状况。
Youtube就没有这个包袱,以小猫小狗等家庭录像片段起家的Youtube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会员服务,因为它期初的确没有多少精品内容可供会员观看,直到2015年购买了一些大型版权内容之后才开启每月收费12.99刀的会员业务——YouTube Red,并且表现并不出色,2016年只占总收入的5%。所以,国内的视频网站从保护会员权益区分度的角度也舍不得上5秒可跳过按钮。
结语
必须要说明的是,其实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遵循广告的基本逻辑上是内在统一的:高品质视频按高溢价定价售卖,长尾流量按效果竞价售卖。
YouTube于2014年Q2推出了Google Preferred项目,把前5%的热门频道进行打包,每年举行盛大的招商来定价预售这些广告,这其实就是优酷、爱奇艺模式;而优酷、腾讯视频现在也各自的长尾视频通过接入DSP和效果广告平台的方式推出了5秒可跳过的贴片广告。
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查看全部
上篇文章,我们分析了为什么YouTube采取5秒可跳过广告这种模式。我们说YouTube采取5秒可跳过广告模式能够让用户、广告主、平台实现三赢的局面。那么,国内的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为什么不学习YouTube采取可跳过广告模式呢?
他们是傻么?这个还真不是!“我们不允许别国对我们选择的道路说三道四”。优酷、爱奇艺选择的是有中国特色的视频商业化发展道路,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上有者本质的区别
简单来说,YouTube是UGC视频网站,而优酷、爱奇艺是影视网站。YouTube上面的视频基本都是用户贡献的,而国内视频网站是高价购买的精品版权内容。如果非要对标,国内视频网站对标的其实是Hulu、Netflix、HBO这些专门播电影、剧集的视频服务。
每一个用户在看不同视频时候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两种状态划分为“高唤醒”状态和”低唤醒“状态,春晚广告和超级碗中场秀的广告之所以卖的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看的人多(Facebook的同时在线人数肯定更多),更重要的是,观众在看春晚、看超级碗的时候的状态是“高唤醒”状态,他对这个节目有着强烈的观看欲望和渴求,因此这时候广告的效果就会好,在优酷上看鹿晗的综艺、看孙俪的剧集、看吴京的电影就是这种“高唤醒”状态。
“高唤醒”状态导致的结果就是内容对广告主有溢价权利,签一部《芈月传》,广告主就会趋之若鹜,根本不愁卖,所以不需要卖效果广告,广告主知道效果,除了购买你的时间,广告主更重要的是需要把它的品牌和鹿晗、孙俪、吴京联系在一起。
YouTube则不是这样的,它的视频基本都属于用户制作,你在那里看不到新上映的福克斯热门影片、也看到不到HBO最新的剧集。尽管这些年专业的视频MCN机构迅速崛起,整体制作越来越专业化,但和专业影视公司还是有不小差距,平均的视频质量在客观上会相对平庸一些。
因此除了少量超级网红之外,用户在观看YouTube的视频都是一个“低唤醒”的状态,即在YouTube极其高效的视频推荐机制下不断刷新,打发无聊时间,同时由于视频在分布上极其长尾(比如头部500部电影电视剧占总的观看时长的比例远比Youtube要高)。
因此单个视频的播放量也会远小于优酷、爱奇艺,这样,品牌广告主投放时候追求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量和质,YouTube都不占优势,如果它也像优酷爱奇艺那样定价售卖,最可能的结果是售出率极低、同时ECPM也极低。
因此YouTube的策略就是,既然卖不出有溢价的品牌广告,那就卖效果广告,按最终效果收费,以结果服人。
一句话以盖之:业务模式决定广告模式,优酷爱奇艺坐拥的是金字塔顶端的优质视频资源,定价不跳过也能卖出高价;而YouTube则为长尾视频,以可跳过的效果广告吸引广告主。
第二、技术基因和媒体基因也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两种售卖方式
谷歌毫无疑问是一家技术公司,在2006年收购Youtube之前其竞价广告系统AdWords就已经是一台高效运转的印钞机了,在竞价广告的算法优化、点击率预估模型上早已轻车熟路。
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谷歌已经积累了大批认可其竞价模式的广告主,这些广告主并非只有中小企业,宝洁、可口可乐等品牌广告主在2006年也已是谷歌的重要客户,所以到2010年12月谷歌推出Tureview广告时,选择竞价模式也就顺理成章,它的广告主规模足够支撑它形成足够长的竞价队列。
而现在优酷、腾讯视频占大头的广告主基本都是SKA客户,数量寥寥的品牌广告主数量很难支撑其去建立竞价模式,玩竞价的前提是要有很多人来竞。
反观国内视频网站的先行者,不管是从搜狐出来创立优酷的古永锵还是从贝塔斯曼出来创立的土豆的王微,都有着浓浓的媒体基因,而腾讯视频本来就率属于腾讯的网络媒体事业群。
这些媒体人很快就找到抢占用户时长的捷径-----放弃UGC、血拼版权内容,在和视频内容生态渐行渐远的同时也确立了中国视频网站最早的商业模式——在优势资源上卖前贴片,而这一模式延续至今,买一部《琅琊榜》,用户来了,广告主也来了,多好!
今天,我们去优酷、爱奇艺的广告页面上有长达好几页纸的媒体报价单,这一报价单和门户网站的报价单以及电视台的报价单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内的视频网站是一个线上电视台。
第三、国内视频网站得保护会员利益
用户花20块钱开通了一个腾讯视频的会员,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跳过广告,如果腾讯上线5秒可跳过按钮,那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分度就没那么明显了,直接影响会员业务的吸引力。
要知道,优酷、爱奇艺的会员收入占据其所有收入的接近五分之一,光2016年上半年,爱奇艺的会员数就超过4000万,这块收入如果掉一掉,直接影响其财务状况。
Youtube就没有这个包袱,以小猫小狗等家庭录像片段起家的Youtube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会员服务,因为它期初的确没有多少精品内容可供会员观看,直到2015年购买了一些大型版权内容之后才开启每月收费12.99刀的会员业务——YouTube Red,并且表现并不出色,2016年只占总收入的5%。所以,国内的视频网站从保护会员权益区分度的角度也舍不得上5秒可跳过按钮。
结语
必须要说明的是,其实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遵循广告的基本逻辑上是内在统一的:高品质视频按高溢价定价售卖,长尾流量按效果竞价售卖。
YouTube于2014年Q2推出了Google Preferred项目,把前5%的热门频道进行打包,每年举行盛大的招商来定价预售这些广告,这其实就是优酷、爱奇艺模式;而优酷、腾讯视频现在也各自的长尾视频通过接入DSP和效果广告平台的方式推出了5秒可跳过的贴片广告。
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他们是傻么?这个还真不是!“我们不允许别国对我们选择的道路说三道四”。优酷、爱奇艺选择的是有中国特色的视频商业化发展道路,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上有者本质的区别
简单来说,YouTube是UGC视频网站,而优酷、爱奇艺是影视网站。YouTube上面的视频基本都是用户贡献的,而国内视频网站是高价购买的精品版权内容。如果非要对标,国内视频网站对标的其实是Hulu、Netflix、HBO这些专门播电影、剧集的视频服务。
每一个用户在看不同视频时候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两种状态划分为“高唤醒”状态和”低唤醒“状态,春晚广告和超级碗中场秀的广告之所以卖的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看的人多(Facebook的同时在线人数肯定更多),更重要的是,观众在看春晚、看超级碗的时候的状态是“高唤醒”状态,他对这个节目有着强烈的观看欲望和渴求,因此这时候广告的效果就会好,在优酷上看鹿晗的综艺、看孙俪的剧集、看吴京的电影就是这种“高唤醒”状态。
“高唤醒”状态导致的结果就是内容对广告主有溢价权利,签一部《芈月传》,广告主就会趋之若鹜,根本不愁卖,所以不需要卖效果广告,广告主知道效果,除了购买你的时间,广告主更重要的是需要把它的品牌和鹿晗、孙俪、吴京联系在一起。
YouTube则不是这样的,它的视频基本都属于用户制作,你在那里看不到新上映的福克斯热门影片、也看到不到HBO最新的剧集。尽管这些年专业的视频MCN机构迅速崛起,整体制作越来越专业化,但和专业影视公司还是有不小差距,平均的视频质量在客观上会相对平庸一些。
因此除了少量超级网红之外,用户在观看YouTube的视频都是一个“低唤醒”的状态,即在YouTube极其高效的视频推荐机制下不断刷新,打发无聊时间,同时由于视频在分布上极其长尾(比如头部500部电影电视剧占总的观看时长的比例远比Youtube要高)。
因此单个视频的播放量也会远小于优酷、爱奇艺,这样,品牌广告主投放时候追求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量和质,YouTube都不占优势,如果它也像优酷爱奇艺那样定价售卖,最可能的结果是售出率极低、同时ECPM也极低。
因此YouTube的策略就是,既然卖不出有溢价的品牌广告,那就卖效果广告,按最终效果收费,以结果服人。
一句话以盖之:业务模式决定广告模式,优酷爱奇艺坐拥的是金字塔顶端的优质视频资源,定价不跳过也能卖出高价;而YouTube则为长尾视频,以可跳过的效果广告吸引广告主。
第二、技术基因和媒体基因也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两种售卖方式
谷歌毫无疑问是一家技术公司,在2006年收购Youtube之前其竞价广告系统AdWords就已经是一台高效运转的印钞机了,在竞价广告的算法优化、点击率预估模型上早已轻车熟路。
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谷歌已经积累了大批认可其竞价模式的广告主,这些广告主并非只有中小企业,宝洁、可口可乐等品牌广告主在2006年也已是谷歌的重要客户,所以到2010年12月谷歌推出Tureview广告时,选择竞价模式也就顺理成章,它的广告主规模足够支撑它形成足够长的竞价队列。
而现在优酷、腾讯视频占大头的广告主基本都是SKA客户,数量寥寥的品牌广告主数量很难支撑其去建立竞价模式,玩竞价的前提是要有很多人来竞。
反观国内视频网站的先行者,不管是从搜狐出来创立优酷的古永锵还是从贝塔斯曼出来创立的土豆的王微,都有着浓浓的媒体基因,而腾讯视频本来就率属于腾讯的网络媒体事业群。
这些媒体人很快就找到抢占用户时长的捷径-----放弃UGC、血拼版权内容,在和视频内容生态渐行渐远的同时也确立了中国视频网站最早的商业模式——在优势资源上卖前贴片,而这一模式延续至今,买一部《琅琊榜》,用户来了,广告主也来了,多好!
今天,我们去优酷、爱奇艺的广告页面上有长达好几页纸的媒体报价单,这一报价单和门户网站的报价单以及电视台的报价单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内的视频网站是一个线上电视台。
第三、国内视频网站得保护会员利益
用户花20块钱开通了一个腾讯视频的会员,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跳过广告,如果腾讯上线5秒可跳过按钮,那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分度就没那么明显了,直接影响会员业务的吸引力。
要知道,优酷、爱奇艺的会员收入占据其所有收入的接近五分之一,光2016年上半年,爱奇艺的会员数就超过4000万,这块收入如果掉一掉,直接影响其财务状况。
Youtube就没有这个包袱,以小猫小狗等家庭录像片段起家的Youtube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会员服务,因为它期初的确没有多少精品内容可供会员观看,直到2015年购买了一些大型版权内容之后才开启每月收费12.99刀的会员业务——YouTube Red,并且表现并不出色,2016年只占总收入的5%。所以,国内的视频网站从保护会员权益区分度的角度也舍不得上5秒可跳过按钮。
结语
必须要说明的是,其实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遵循广告的基本逻辑上是内在统一的:高品质视频按高溢价定价售卖,长尾流量按效果竞价售卖。
YouTube于2014年Q2推出了Google Preferred项目,把前5%的热门频道进行打包,每年举行盛大的招商来定价预售这些广告,这其实就是优酷、爱奇艺模式;而优酷、腾讯视频现在也各自的长尾视频通过接入DSP和效果广告平台的方式推出了5秒可跳过的贴片广告。
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老外的8K无码小电影都开放了,国内还自带马赛克?
newsman 发表了文章 • 2020-08-11 13:02
如果你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你在日常网站追剧的过程中一定有注意过这些东西。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像是Youtube等视频网站提供的分辨率甚至可以去到8K,而像是腾讯视频这样的网站最高只有1080P的分辨率。
而即使是相同的1080P分辨率的视频,国内的视频观感也不如Youtube的表现
这个差距就相当于老外看小电影都是8K无码,而我们都在看马赛克,这是为什么呢?这要分三点来说说,基哥要开始了。首先是你以为的高清,它有可能不是高清。基哥这就要讲一下一些国内网站的小“技巧”,就目前的共识来说:HD一般是指High Definition=高清,1280x720的分辨率FHD=Full HD=全高清,1920x1080的分辨率UHD=Ultra HD=超高清,3840×2160的分辨率但我们再去看看视频网站的定义,会发现他们把480P或者540P就叫高清,720P就叫超清,甚至把1080P叫成了蓝光。(这里绝对不是点名腾讯视频)在定义上就缩水一截,所以大家会觉得“高清”怎么还这么糊?基哥想说,这就像是星巴克,把小杯说成中杯,中杯说成大杯,大杯说成超大杯。
名字上往大了说好听,实际你喝到的饮品体积还是那么多。在很久以前,大家还用DVD的时代,480P也可以被叫做“高清”。但现在都2020年了,高清的标准也早就时过境迁。Youtube也将自己网站上720P后面的HD标志去掉了,国内在这点上还是要努力追赶一下。再有一个点就是即使相同的分辨率下,决定画面质量的还有一个码率问题。我们来比较同样一个画面,在相同的分辨率下,码率高的明显观感要好一些,或者说更不容易起马赛克,这就像是同样的一个钱包,你往里面塞的钱越多,钱包外表就会越饱满好看。然后是基础设施的问题。根据著名测速网站Ookla 2020年6月份的排名,平均有线网速最快的前五个国家/地区是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泰国,瑞士和罗马尼亚。你猜怎么着,中国仅在第17位。虽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后国内平均网速已经起来了不少,但有线这块仍稍低于韩国、法国、美国、西班牙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为了照顾大多数网速还不是很好的同学们,再加上流量费也是非常非常贵的,国内的网站就没有大规模采用4K分辨率的形式。不过在一些网站上,比如B站,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选项可以选择超清4K的分辨率了。最后是网站烧钱模式的不同,国外的视频网站例如Netflix和Youtube,他们会有一支算法团队来专门优化解决方案。例如在影片画面变化较少的时间段,智能降低码率,将这部分资源转移到画面变化激烈的时间段里,就能在影片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图为Netflix视频算法经理Anne Aaron)除此之外,像是Google这样的公司,不仅会自己组团队,还会通过并购其他视频编码领域的公司来研发新的编码技术,甚至会推出新的更适用于高清视频的编码模式。而国内的视频网站,现在大部分还是在使用H.264的编码,无法高效地播放1080P以上的视频。还有,国内视频网站的心思也还是主要放在超前点播和会员去广告上。加上对画质真的有4K需求的人其实也不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1080P已经够用。所以基哥相信,国内“假高清”的情况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想要在国内看8K无码小电影真高清,还是得各位自己动手想想办法吧~ 查看全部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像是Youtube等视频网站提供的分辨率甚至可以去到8K,而像是腾讯视频这样的网站最高只有1080P的分辨率。
而即使是相同的1080P分辨率的视频,国内的视频观感也不如Youtube的表现
这个差距就相当于老外看小电影都是8K无码,而我们都在看马赛克,这是为什么呢?这要分三点来说说,基哥要开始了。首先是你以为的高清,它有可能不是高清。基哥这就要讲一下一些国内网站的小“技巧”,就目前的共识来说:HD一般是指High Definition=高清,1280x720的分辨率FHD=Full HD=全高清,1920x1080的分辨率UHD=Ultra HD=超高清,3840×2160的分辨率但我们再去看看视频网站的定义,会发现他们把480P或者540P就叫高清,720P就叫超清,甚至把1080P叫成了蓝光。(这里绝对不是点名腾讯视频)在定义上就缩水一截,所以大家会觉得“高清”怎么还这么糊?基哥想说,这就像是星巴克,把小杯说成中杯,中杯说成大杯,大杯说成超大杯。
名字上往大了说好听,实际你喝到的饮品体积还是那么多。在很久以前,大家还用DVD的时代,480P也可以被叫做“高清”。但现在都2020年了,高清的标准也早就时过境迁。Youtube也将自己网站上720P后面的HD标志去掉了,国内在这点上还是要努力追赶一下。再有一个点就是即使相同的分辨率下,决定画面质量的还有一个码率问题。我们来比较同样一个画面,在相同的分辨率下,码率高的明显观感要好一些,或者说更不容易起马赛克,这就像是同样的一个钱包,你往里面塞的钱越多,钱包外表就会越饱满好看。然后是基础设施的问题。根据著名测速网站Ookla 2020年6月份的排名,平均有线网速最快的前五个国家/地区是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泰国,瑞士和罗马尼亚。你猜怎么着,中国仅在第17位。虽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后国内平均网速已经起来了不少,但有线这块仍稍低于韩国、法国、美国、西班牙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为了照顾大多数网速还不是很好的同学们,再加上流量费也是非常非常贵的,国内的网站就没有大规模采用4K分辨率的形式。不过在一些网站上,比如B站,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选项可以选择超清4K的分辨率了。最后是网站烧钱模式的不同,国外的视频网站例如Netflix和Youtube,他们会有一支算法团队来专门优化解决方案。例如在影片画面变化较少的时间段,智能降低码率,将这部分资源转移到画面变化激烈的时间段里,就能在影片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图为Netflix视频算法经理Anne Aaron)除此之外,像是Google这样的公司,不仅会自己组团队,还会通过并购其他视频编码领域的公司来研发新的编码技术,甚至会推出新的更适用于高清视频的编码模式。而国内的视频网站,现在大部分还是在使用H.264的编码,无法高效地播放1080P以上的视频。还有,国内视频网站的心思也还是主要放在超前点播和会员去广告上。加上对画质真的有4K需求的人其实也不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1080P已经够用。所以基哥相信,国内“假高清”的情况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想要在国内看8K无码小电影真高清,还是得各位自己动手想想办法吧~ 查看全部
如果你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你在日常网站追剧的过程中一定有注意过这些东西。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像是Youtube等视频网站提供的分辨率甚至可以去到8K,而像是腾讯视频这样的网站最高只有1080P的分辨率。
而即使是相同的1080P分辨率的视频,国内的视频观感也不如Youtube的表现
这个差距就相当于老外看小电影都是8K无码,而我们都在看马赛克,这是为什么呢?这要分三点来说说,基哥要开始了。首先是你以为的高清,它有可能不是高清。基哥这就要讲一下一些国内网站的小“技巧”,就目前的共识来说:HD一般是指High Definition=高清,1280x720的分辨率FHD=Full HD=全高清,1920x1080的分辨率UHD=Ultra HD=超高清,3840×2160的分辨率但我们再去看看视频网站的定义,会发现他们把480P或者540P就叫高清,720P就叫超清,甚至把1080P叫成了蓝光。(这里绝对不是点名腾讯视频)在定义上就缩水一截,所以大家会觉得“高清”怎么还这么糊?基哥想说,这就像是星巴克,把小杯说成中杯,中杯说成大杯,大杯说成超大杯。
名字上往大了说好听,实际你喝到的饮品体积还是那么多。在很久以前,大家还用DVD的时代,480P也可以被叫做“高清”。但现在都2020年了,高清的标准也早就时过境迁。Youtube也将自己网站上720P后面的HD标志去掉了,国内在这点上还是要努力追赶一下。再有一个点就是即使相同的分辨率下,决定画面质量的还有一个码率问题。我们来比较同样一个画面,在相同的分辨率下,码率高的明显观感要好一些,或者说更不容易起马赛克,这就像是同样的一个钱包,你往里面塞的钱越多,钱包外表就会越饱满好看。然后是基础设施的问题。根据著名测速网站Ookla 2020年6月份的排名,平均有线网速最快的前五个国家/地区是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泰国,瑞士和罗马尼亚。你猜怎么着,中国仅在第17位。虽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后国内平均网速已经起来了不少,但有线这块仍稍低于韩国、法国、美国、西班牙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为了照顾大多数网速还不是很好的同学们,再加上流量费也是非常非常贵的,国内的网站就没有大规模采用4K分辨率的形式。不过在一些网站上,比如B站,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选项可以选择超清4K的分辨率了。最后是网站烧钱模式的不同,国外的视频网站例如Netflix和Youtube,他们会有一支算法团队来专门优化解决方案。例如在影片画面变化较少的时间段,智能降低码率,将这部分资源转移到画面变化激烈的时间段里,就能在影片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图为Netflix视频算法经理Anne Aaron)除此之外,像是Google这样的公司,不仅会自己组团队,还会通过并购其他视频编码领域的公司来研发新的编码技术,甚至会推出新的更适用于高清视频的编码模式。而国内的视频网站,现在大部分还是在使用H.264的编码,无法高效地播放1080P以上的视频。还有,国内视频网站的心思也还是主要放在超前点播和会员去广告上。加上对画质真的有4K需求的人其实也不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1080P已经够用。所以基哥相信,国内“假高清”的情况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想要在国内看8K无码小电影真高清,还是得各位自己动手想想办法吧~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像是Youtube等视频网站提供的分辨率甚至可以去到8K,而像是腾讯视频这样的网站最高只有1080P的分辨率。
而即使是相同的1080P分辨率的视频,国内的视频观感也不如Youtube的表现
这个差距就相当于老外看小电影都是8K无码,而我们都在看马赛克,这是为什么呢?这要分三点来说说,基哥要开始了。首先是你以为的高清,它有可能不是高清。基哥这就要讲一下一些国内网站的小“技巧”,就目前的共识来说:HD一般是指High Definition=高清,1280x720的分辨率FHD=Full HD=全高清,1920x1080的分辨率UHD=Ultra HD=超高清,3840×2160的分辨率但我们再去看看视频网站的定义,会发现他们把480P或者540P就叫高清,720P就叫超清,甚至把1080P叫成了蓝光。(这里绝对不是点名腾讯视频)在定义上就缩水一截,所以大家会觉得“高清”怎么还这么糊?基哥想说,这就像是星巴克,把小杯说成中杯,中杯说成大杯,大杯说成超大杯。
名字上往大了说好听,实际你喝到的饮品体积还是那么多。在很久以前,大家还用DVD的时代,480P也可以被叫做“高清”。但现在都2020年了,高清的标准也早就时过境迁。Youtube也将自己网站上720P后面的HD标志去掉了,国内在这点上还是要努力追赶一下。再有一个点就是即使相同的分辨率下,决定画面质量的还有一个码率问题。我们来比较同样一个画面,在相同的分辨率下,码率高的明显观感要好一些,或者说更不容易起马赛克,这就像是同样的一个钱包,你往里面塞的钱越多,钱包外表就会越饱满好看。然后是基础设施的问题。根据著名测速网站Ookla 2020年6月份的排名,平均有线网速最快的前五个国家/地区是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泰国,瑞士和罗马尼亚。你猜怎么着,中国仅在第17位。虽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后国内平均网速已经起来了不少,但有线这块仍稍低于韩国、法国、美国、西班牙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为了照顾大多数网速还不是很好的同学们,再加上流量费也是非常非常贵的,国内的网站就没有大规模采用4K分辨率的形式。不过在一些网站上,比如B站,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选项可以选择超清4K的分辨率了。最后是网站烧钱模式的不同,国外的视频网站例如Netflix和Youtube,他们会有一支算法团队来专门优化解决方案。例如在影片画面变化较少的时间段,智能降低码率,将这部分资源转移到画面变化激烈的时间段里,就能在影片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图为Netflix视频算法经理Anne Aaron)除此之外,像是Google这样的公司,不仅会自己组团队,还会通过并购其他视频编码领域的公司来研发新的编码技术,甚至会推出新的更适用于高清视频的编码模式。而国内的视频网站,现在大部分还是在使用H.264的编码,无法高效地播放1080P以上的视频。还有,国内视频网站的心思也还是主要放在超前点播和会员去广告上。加上对画质真的有4K需求的人其实也不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1080P已经够用。所以基哥相信,国内“假高清”的情况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想要在国内看8K无码小电影真高清,还是得各位自己动手想想办法吧~
为什么国内的优酷、爱奇艺不学YouTube采取5秒可跳过广告?
买下第一平米 发表了文章 • 2017-12-03 22:23
上篇文章,我们分析了为什么YouTube采取5秒可跳过广告这种模式。我们说YouTube采取5秒可跳过广告模式能够让用户、广告主、平台实现三赢的局面。那么,国内的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为什么不学习YouTube采取可跳过广告模式呢?
他们是傻么?这个还真不是!“我们不允许别国对我们选择的道路说三道四”。优酷、爱奇艺选择的是有中国特色的视频商业化发展道路,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上有者本质的区别
简单来说,YouTube是UGC视频网站,而优酷、爱奇艺是影视网站。YouTube上面的视频基本都是用户贡献的,而国内视频网站是高价购买的精品版权内容。如果非要对标,国内视频网站对标的其实是Hulu、Netflix、HBO这些专门播电影、剧集的视频服务。
每一个用户在看不同视频时候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两种状态划分为“高唤醒”状态和”低唤醒“状态,春晚广告和超级碗中场秀的广告之所以卖的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看的人多(Facebook的同时在线人数肯定更多),更重要的是,观众在看春晚、看超级碗的时候的状态是“高唤醒”状态,他对这个节目有着强烈的观看欲望和渴求,因此这时候广告的效果就会好,在优酷上看鹿晗的综艺、看孙俪的剧集、看吴京的电影就是这种“高唤醒”状态。
“高唤醒”状态导致的结果就是内容对广告主有溢价权利,签一部《芈月传》,广告主就会趋之若鹜,根本不愁卖,所以不需要卖效果广告,广告主知道效果,除了购买你的时间,广告主更重要的是需要把它的品牌和鹿晗、孙俪、吴京联系在一起。
YouTube则不是这样的,它的视频基本都属于用户制作,你在那里看不到新上映的福克斯热门影片、也看到不到HBO最新的剧集。尽管这些年专业的视频MCN机构迅速崛起,整体制作越来越专业化,但和专业影视公司还是有不小差距,平均的视频质量在客观上会相对平庸一些。
因此除了少量超级网红之外,用户在观看YouTube的视频都是一个“低唤醒”的状态,即在YouTube极其高效的视频推荐机制下不断刷新,打发无聊时间,同时由于视频在分布上极其长尾(比如头部500部电影电视剧占总的观看时长的比例远比Youtube要高)。
因此单个视频的播放量也会远小于优酷、爱奇艺,这样,品牌广告主投放时候追求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量和质,YouTube都不占优势,如果它也像优酷爱奇艺那样定价售卖,最可能的结果是售出率极低、同时ECPM也极低。
因此YouTube的策略就是,既然卖不出有溢价的品牌广告,那就卖效果广告,按最终效果收费,以结果服人。
一句话以盖之:业务模式决定广告模式,优酷爱奇艺坐拥的是金字塔顶端的优质视频资源,定价不跳过也能卖出高价;而YouTube则为长尾视频,以可跳过的效果广告吸引广告主。
第二、技术基因和媒体基因也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两种售卖方式
谷歌毫无疑问是一家技术公司,在2006年收购Youtube之前其竞价广告系统AdWords就已经是一台高效运转的印钞机了,在竞价广告的算法优化、点击率预估模型上早已轻车熟路。
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谷歌已经积累了大批认可其竞价模式的广告主,这些广告主并非只有中小企业,宝洁、可口可乐等品牌广告主在2006年也已是谷歌的重要客户,所以到2010年12月谷歌推出Tureview广告时,选择竞价模式也就顺理成章,它的广告主规模足够支撑它形成足够长的竞价队列。
而现在优酷、腾讯视频占大头的广告主基本都是SKA客户,数量寥寥的品牌广告主数量很难支撑其去建立竞价模式,玩竞价的前提是要有很多人来竞。
反观国内视频网站的先行者,不管是从搜狐出来创立优酷的古永锵还是从贝塔斯曼出来创立的土豆的王微,都有着浓浓的媒体基因,而腾讯视频本来就率属于腾讯的网络媒体事业群。
这些媒体人很快就找到抢占用户时长的捷径-----放弃UGC、血拼版权内容,在和视频内容生态渐行渐远的同时也确立了中国视频网站最早的商业模式——在优势资源上卖前贴片,而这一模式延续至今,买一部《琅琊榜》,用户来了,广告主也来了,多好!
今天,我们去优酷、爱奇艺的广告页面上有长达好几页纸的媒体报价单,这一报价单和门户网站的报价单以及电视台的报价单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内的视频网站是一个线上电视台。
第三、国内视频网站得保护会员利益
用户花20块钱开通了一个腾讯视频的会员,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跳过广告,如果腾讯上线5秒可跳过按钮,那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分度就没那么明显了,直接影响会员业务的吸引力。
要知道,优酷、爱奇艺的会员收入占据其所有收入的接近五分之一,光2016年上半年,爱奇艺的会员数就超过4000万,这块收入如果掉一掉,直接影响其财务状况。
Youtube就没有这个包袱,以小猫小狗等家庭录像片段起家的Youtube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会员服务,因为它期初的确没有多少精品内容可供会员观看,直到2015年购买了一些大型版权内容之后才开启每月收费12.99刀的会员业务——YouTube Red,并且表现并不出色,2016年只占总收入的5%。所以,国内的视频网站从保护会员权益区分度的角度也舍不得上5秒可跳过按钮。
结语
必须要说明的是,其实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遵循广告的基本逻辑上是内在统一的:高品质视频按高溢价定价售卖,长尾流量按效果竞价售卖。
YouTube于2014年Q2推出了Google Preferred项目,把前5%的热门频道进行打包,每年举行盛大的招商来定价预售这些广告,这其实就是优酷、爱奇艺模式;而优酷、腾讯视频现在也各自的长尾视频通过接入DSP和效果广告平台的方式推出了5秒可跳过的贴片广告。
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查看全部
他们是傻么?这个还真不是!“我们不允许别国对我们选择的道路说三道四”。优酷、爱奇艺选择的是有中国特色的视频商业化发展道路,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上有者本质的区别
简单来说,YouTube是UGC视频网站,而优酷、爱奇艺是影视网站。YouTube上面的视频基本都是用户贡献的,而国内视频网站是高价购买的精品版权内容。如果非要对标,国内视频网站对标的其实是Hulu、Netflix、HBO这些专门播电影、剧集的视频服务。
每一个用户在看不同视频时候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两种状态划分为“高唤醒”状态和”低唤醒“状态,春晚广告和超级碗中场秀的广告之所以卖的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看的人多(Facebook的同时在线人数肯定更多),更重要的是,观众在看春晚、看超级碗的时候的状态是“高唤醒”状态,他对这个节目有着强烈的观看欲望和渴求,因此这时候广告的效果就会好,在优酷上看鹿晗的综艺、看孙俪的剧集、看吴京的电影就是这种“高唤醒”状态。
“高唤醒”状态导致的结果就是内容对广告主有溢价权利,签一部《芈月传》,广告主就会趋之若鹜,根本不愁卖,所以不需要卖效果广告,广告主知道效果,除了购买你的时间,广告主更重要的是需要把它的品牌和鹿晗、孙俪、吴京联系在一起。
YouTube则不是这样的,它的视频基本都属于用户制作,你在那里看不到新上映的福克斯热门影片、也看到不到HBO最新的剧集。尽管这些年专业的视频MCN机构迅速崛起,整体制作越来越专业化,但和专业影视公司还是有不小差距,平均的视频质量在客观上会相对平庸一些。
因此除了少量超级网红之外,用户在观看YouTube的视频都是一个“低唤醒”的状态,即在YouTube极其高效的视频推荐机制下不断刷新,打发无聊时间,同时由于视频在分布上极其长尾(比如头部500部电影电视剧占总的观看时长的比例远比Youtube要高)。
因此单个视频的播放量也会远小于优酷、爱奇艺,这样,品牌广告主投放时候追求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量和质,YouTube都不占优势,如果它也像优酷爱奇艺那样定价售卖,最可能的结果是售出率极低、同时ECPM也极低。
因此YouTube的策略就是,既然卖不出有溢价的品牌广告,那就卖效果广告,按最终效果收费,以结果服人。
一句话以盖之:业务模式决定广告模式,优酷爱奇艺坐拥的是金字塔顶端的优质视频资源,定价不跳过也能卖出高价;而YouTube则为长尾视频,以可跳过的效果广告吸引广告主。
第二、技术基因和媒体基因也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两种售卖方式
谷歌毫无疑问是一家技术公司,在2006年收购Youtube之前其竞价广告系统AdWords就已经是一台高效运转的印钞机了,在竞价广告的算法优化、点击率预估模型上早已轻车熟路。
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谷歌已经积累了大批认可其竞价模式的广告主,这些广告主并非只有中小企业,宝洁、可口可乐等品牌广告主在2006年也已是谷歌的重要客户,所以到2010年12月谷歌推出Tureview广告时,选择竞价模式也就顺理成章,它的广告主规模足够支撑它形成足够长的竞价队列。
而现在优酷、腾讯视频占大头的广告主基本都是SKA客户,数量寥寥的品牌广告主数量很难支撑其去建立竞价模式,玩竞价的前提是要有很多人来竞。
反观国内视频网站的先行者,不管是从搜狐出来创立优酷的古永锵还是从贝塔斯曼出来创立的土豆的王微,都有着浓浓的媒体基因,而腾讯视频本来就率属于腾讯的网络媒体事业群。
这些媒体人很快就找到抢占用户时长的捷径-----放弃UGC、血拼版权内容,在和视频内容生态渐行渐远的同时也确立了中国视频网站最早的商业模式——在优势资源上卖前贴片,而这一模式延续至今,买一部《琅琊榜》,用户来了,广告主也来了,多好!
今天,我们去优酷、爱奇艺的广告页面上有长达好几页纸的媒体报价单,这一报价单和门户网站的报价单以及电视台的报价单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内的视频网站是一个线上电视台。
第三、国内视频网站得保护会员利益
用户花20块钱开通了一个腾讯视频的会员,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跳过广告,如果腾讯上线5秒可跳过按钮,那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分度就没那么明显了,直接影响会员业务的吸引力。
要知道,优酷、爱奇艺的会员收入占据其所有收入的接近五分之一,光2016年上半年,爱奇艺的会员数就超过4000万,这块收入如果掉一掉,直接影响其财务状况。
Youtube就没有这个包袱,以小猫小狗等家庭录像片段起家的Youtube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会员服务,因为它期初的确没有多少精品内容可供会员观看,直到2015年购买了一些大型版权内容之后才开启每月收费12.99刀的会员业务——YouTube Red,并且表现并不出色,2016年只占总收入的5%。所以,国内的视频网站从保护会员权益区分度的角度也舍不得上5秒可跳过按钮。
结语
必须要说明的是,其实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遵循广告的基本逻辑上是内在统一的:高品质视频按高溢价定价售卖,长尾流量按效果竞价售卖。
YouTube于2014年Q2推出了Google Preferred项目,把前5%的热门频道进行打包,每年举行盛大的招商来定价预售这些广告,这其实就是优酷、爱奇艺模式;而优酷、腾讯视频现在也各自的长尾视频通过接入DSP和效果广告平台的方式推出了5秒可跳过的贴片广告。
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查看全部
上篇文章,我们分析了为什么YouTube采取5秒可跳过广告这种模式。我们说YouTube采取5秒可跳过广告模式能够让用户、广告主、平台实现三赢的局面。那么,国内的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为什么不学习YouTube采取可跳过广告模式呢?
他们是傻么?这个还真不是!“我们不允许别国对我们选择的道路说三道四”。优酷、爱奇艺选择的是有中国特色的视频商业化发展道路,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上有者本质的区别
简单来说,YouTube是UGC视频网站,而优酷、爱奇艺是影视网站。YouTube上面的视频基本都是用户贡献的,而国内视频网站是高价购买的精品版权内容。如果非要对标,国内视频网站对标的其实是Hulu、Netflix、HBO这些专门播电影、剧集的视频服务。
每一个用户在看不同视频时候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两种状态划分为“高唤醒”状态和”低唤醒“状态,春晚广告和超级碗中场秀的广告之所以卖的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看的人多(Facebook的同时在线人数肯定更多),更重要的是,观众在看春晚、看超级碗的时候的状态是“高唤醒”状态,他对这个节目有着强烈的观看欲望和渴求,因此这时候广告的效果就会好,在优酷上看鹿晗的综艺、看孙俪的剧集、看吴京的电影就是这种“高唤醒”状态。
“高唤醒”状态导致的结果就是内容对广告主有溢价权利,签一部《芈月传》,广告主就会趋之若鹜,根本不愁卖,所以不需要卖效果广告,广告主知道效果,除了购买你的时间,广告主更重要的是需要把它的品牌和鹿晗、孙俪、吴京联系在一起。
YouTube则不是这样的,它的视频基本都属于用户制作,你在那里看不到新上映的福克斯热门影片、也看到不到HBO最新的剧集。尽管这些年专业的视频MCN机构迅速崛起,整体制作越来越专业化,但和专业影视公司还是有不小差距,平均的视频质量在客观上会相对平庸一些。
因此除了少量超级网红之外,用户在观看YouTube的视频都是一个“低唤醒”的状态,即在YouTube极其高效的视频推荐机制下不断刷新,打发无聊时间,同时由于视频在分布上极其长尾(比如头部500部电影电视剧占总的观看时长的比例远比Youtube要高)。
因此单个视频的播放量也会远小于优酷、爱奇艺,这样,品牌广告主投放时候追求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量和质,YouTube都不占优势,如果它也像优酷爱奇艺那样定价售卖,最可能的结果是售出率极低、同时ECPM也极低。
因此YouTube的策略就是,既然卖不出有溢价的品牌广告,那就卖效果广告,按最终效果收费,以结果服人。
一句话以盖之:业务模式决定广告模式,优酷爱奇艺坐拥的是金字塔顶端的优质视频资源,定价不跳过也能卖出高价;而YouTube则为长尾视频,以可跳过的效果广告吸引广告主。
第二、技术基因和媒体基因也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两种售卖方式
谷歌毫无疑问是一家技术公司,在2006年收购Youtube之前其竞价广告系统AdWords就已经是一台高效运转的印钞机了,在竞价广告的算法优化、点击率预估模型上早已轻车熟路。
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谷歌已经积累了大批认可其竞价模式的广告主,这些广告主并非只有中小企业,宝洁、可口可乐等品牌广告主在2006年也已是谷歌的重要客户,所以到2010年12月谷歌推出Tureview广告时,选择竞价模式也就顺理成章,它的广告主规模足够支撑它形成足够长的竞价队列。
而现在优酷、腾讯视频占大头的广告主基本都是SKA客户,数量寥寥的品牌广告主数量很难支撑其去建立竞价模式,玩竞价的前提是要有很多人来竞。
反观国内视频网站的先行者,不管是从搜狐出来创立优酷的古永锵还是从贝塔斯曼出来创立的土豆的王微,都有着浓浓的媒体基因,而腾讯视频本来就率属于腾讯的网络媒体事业群。
这些媒体人很快就找到抢占用户时长的捷径-----放弃UGC、血拼版权内容,在和视频内容生态渐行渐远的同时也确立了中国视频网站最早的商业模式——在优势资源上卖前贴片,而这一模式延续至今,买一部《琅琊榜》,用户来了,广告主也来了,多好!
今天,我们去优酷、爱奇艺的广告页面上有长达好几页纸的媒体报价单,这一报价单和门户网站的报价单以及电视台的报价单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内的视频网站是一个线上电视台。
第三、国内视频网站得保护会员利益
用户花20块钱开通了一个腾讯视频的会员,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跳过广告,如果腾讯上线5秒可跳过按钮,那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分度就没那么明显了,直接影响会员业务的吸引力。
要知道,优酷、爱奇艺的会员收入占据其所有收入的接近五分之一,光2016年上半年,爱奇艺的会员数就超过4000万,这块收入如果掉一掉,直接影响其财务状况。
Youtube就没有这个包袱,以小猫小狗等家庭录像片段起家的Youtube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会员服务,因为它期初的确没有多少精品内容可供会员观看,直到2015年购买了一些大型版权内容之后才开启每月收费12.99刀的会员业务——YouTube Red,并且表现并不出色,2016年只占总收入的5%。所以,国内的视频网站从保护会员权益区分度的角度也舍不得上5秒可跳过按钮。
结语
必须要说明的是,其实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遵循广告的基本逻辑上是内在统一的:高品质视频按高溢价定价售卖,长尾流量按效果竞价售卖。
YouTube于2014年Q2推出了Google Preferred项目,把前5%的热门频道进行打包,每年举行盛大的招商来定价预售这些广告,这其实就是优酷、爱奇艺模式;而优酷、腾讯视频现在也各自的长尾视频通过接入DSP和效果广告平台的方式推出了5秒可跳过的贴片广告。
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他们是傻么?这个还真不是!“我们不允许别国对我们选择的道路说三道四”。优酷、爱奇艺选择的是有中国特色的视频商业化发展道路,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上有者本质的区别
简单来说,YouTube是UGC视频网站,而优酷、爱奇艺是影视网站。YouTube上面的视频基本都是用户贡献的,而国内视频网站是高价购买的精品版权内容。如果非要对标,国内视频网站对标的其实是Hulu、Netflix、HBO这些专门播电影、剧集的视频服务。
每一个用户在看不同视频时候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两种状态划分为“高唤醒”状态和”低唤醒“状态,春晚广告和超级碗中场秀的广告之所以卖的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看的人多(Facebook的同时在线人数肯定更多),更重要的是,观众在看春晚、看超级碗的时候的状态是“高唤醒”状态,他对这个节目有着强烈的观看欲望和渴求,因此这时候广告的效果就会好,在优酷上看鹿晗的综艺、看孙俪的剧集、看吴京的电影就是这种“高唤醒”状态。
“高唤醒”状态导致的结果就是内容对广告主有溢价权利,签一部《芈月传》,广告主就会趋之若鹜,根本不愁卖,所以不需要卖效果广告,广告主知道效果,除了购买你的时间,广告主更重要的是需要把它的品牌和鹿晗、孙俪、吴京联系在一起。
YouTube则不是这样的,它的视频基本都属于用户制作,你在那里看不到新上映的福克斯热门影片、也看到不到HBO最新的剧集。尽管这些年专业的视频MCN机构迅速崛起,整体制作越来越专业化,但和专业影视公司还是有不小差距,平均的视频质量在客观上会相对平庸一些。
因此除了少量超级网红之外,用户在观看YouTube的视频都是一个“低唤醒”的状态,即在YouTube极其高效的视频推荐机制下不断刷新,打发无聊时间,同时由于视频在分布上极其长尾(比如头部500部电影电视剧占总的观看时长的比例远比Youtube要高)。
因此单个视频的播放量也会远小于优酷、爱奇艺,这样,品牌广告主投放时候追求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量和质,YouTube都不占优势,如果它也像优酷爱奇艺那样定价售卖,最可能的结果是售出率极低、同时ECPM也极低。
因此YouTube的策略就是,既然卖不出有溢价的品牌广告,那就卖效果广告,按最终效果收费,以结果服人。
一句话以盖之:业务模式决定广告模式,优酷爱奇艺坐拥的是金字塔顶端的优质视频资源,定价不跳过也能卖出高价;而YouTube则为长尾视频,以可跳过的效果广告吸引广告主。
第二、技术基因和媒体基因也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两种售卖方式
谷歌毫无疑问是一家技术公司,在2006年收购Youtube之前其竞价广告系统AdWords就已经是一台高效运转的印钞机了,在竞价广告的算法优化、点击率预估模型上早已轻车熟路。
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谷歌已经积累了大批认可其竞价模式的广告主,这些广告主并非只有中小企业,宝洁、可口可乐等品牌广告主在2006年也已是谷歌的重要客户,所以到2010年12月谷歌推出Tureview广告时,选择竞价模式也就顺理成章,它的广告主规模足够支撑它形成足够长的竞价队列。
而现在优酷、腾讯视频占大头的广告主基本都是SKA客户,数量寥寥的品牌广告主数量很难支撑其去建立竞价模式,玩竞价的前提是要有很多人来竞。
反观国内视频网站的先行者,不管是从搜狐出来创立优酷的古永锵还是从贝塔斯曼出来创立的土豆的王微,都有着浓浓的媒体基因,而腾讯视频本来就率属于腾讯的网络媒体事业群。
这些媒体人很快就找到抢占用户时长的捷径-----放弃UGC、血拼版权内容,在和视频内容生态渐行渐远的同时也确立了中国视频网站最早的商业模式——在优势资源上卖前贴片,而这一模式延续至今,买一部《琅琊榜》,用户来了,广告主也来了,多好!
今天,我们去优酷、爱奇艺的广告页面上有长达好几页纸的媒体报价单,这一报价单和门户网站的报价单以及电视台的报价单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内的视频网站是一个线上电视台。
第三、国内视频网站得保护会员利益
用户花20块钱开通了一个腾讯视频的会员,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跳过广告,如果腾讯上线5秒可跳过按钮,那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分度就没那么明显了,直接影响会员业务的吸引力。
要知道,优酷、爱奇艺的会员收入占据其所有收入的接近五分之一,光2016年上半年,爱奇艺的会员数就超过4000万,这块收入如果掉一掉,直接影响其财务状况。
Youtube就没有这个包袱,以小猫小狗等家庭录像片段起家的Youtube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会员服务,因为它期初的确没有多少精品内容可供会员观看,直到2015年购买了一些大型版权内容之后才开启每月收费12.99刀的会员业务——YouTube Red,并且表现并不出色,2016年只占总收入的5%。所以,国内的视频网站从保护会员权益区分度的角度也舍不得上5秒可跳过按钮。
结语
必须要说明的是,其实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遵循广告的基本逻辑上是内在统一的:高品质视频按高溢价定价售卖,长尾流量按效果竞价售卖。
YouTube于2014年Q2推出了Google Preferred项目,把前5%的热门频道进行打包,每年举行盛大的招商来定价预售这些广告,这其实就是优酷、爱奇艺模式;而优酷、腾讯视频现在也各自的长尾视频通过接入DSP和效果广告平台的方式推出了5秒可跳过的贴片广告。
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老外的8K无码小电影都开放了,国内还自带马赛克?
newsman 发表了文章 • 2020-08-11 13:02
如果你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你在日常网站追剧的过程中一定有注意过这些东西。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像是Youtube等视频网站提供的分辨率甚至可以去到8K,而像是腾讯视频这样的网站最高只有1080P的分辨率。
而即使是相同的1080P分辨率的视频,国内的视频观感也不如Youtube的表现
这个差距就相当于老外看小电影都是8K无码,而我们都在看马赛克,这是为什么呢?这要分三点来说说,基哥要开始了。首先是你以为的高清,它有可能不是高清。基哥这就要讲一下一些国内网站的小“技巧”,就目前的共识来说:HD一般是指High Definition=高清,1280x720的分辨率FHD=Full HD=全高清,1920x1080的分辨率UHD=Ultra HD=超高清,3840×2160的分辨率但我们再去看看视频网站的定义,会发现他们把480P或者540P就叫高清,720P就叫超清,甚至把1080P叫成了蓝光。(这里绝对不是点名腾讯视频)在定义上就缩水一截,所以大家会觉得“高清”怎么还这么糊?基哥想说,这就像是星巴克,把小杯说成中杯,中杯说成大杯,大杯说成超大杯。
名字上往大了说好听,实际你喝到的饮品体积还是那么多。在很久以前,大家还用DVD的时代,480P也可以被叫做“高清”。但现在都2020年了,高清的标准也早就时过境迁。Youtube也将自己网站上720P后面的HD标志去掉了,国内在这点上还是要努力追赶一下。再有一个点就是即使相同的分辨率下,决定画面质量的还有一个码率问题。我们来比较同样一个画面,在相同的分辨率下,码率高的明显观感要好一些,或者说更不容易起马赛克,这就像是同样的一个钱包,你往里面塞的钱越多,钱包外表就会越饱满好看。然后是基础设施的问题。根据著名测速网站Ookla 2020年6月份的排名,平均有线网速最快的前五个国家/地区是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泰国,瑞士和罗马尼亚。你猜怎么着,中国仅在第17位。虽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后国内平均网速已经起来了不少,但有线这块仍稍低于韩国、法国、美国、西班牙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为了照顾大多数网速还不是很好的同学们,再加上流量费也是非常非常贵的,国内的网站就没有大规模采用4K分辨率的形式。不过在一些网站上,比如B站,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选项可以选择超清4K的分辨率了。最后是网站烧钱模式的不同,国外的视频网站例如Netflix和Youtube,他们会有一支算法团队来专门优化解决方案。例如在影片画面变化较少的时间段,智能降低码率,将这部分资源转移到画面变化激烈的时间段里,就能在影片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图为Netflix视频算法经理Anne Aaron)除此之外,像是Google这样的公司,不仅会自己组团队,还会通过并购其他视频编码领域的公司来研发新的编码技术,甚至会推出新的更适用于高清视频的编码模式。而国内的视频网站,现在大部分还是在使用H.264的编码,无法高效地播放1080P以上的视频。还有,国内视频网站的心思也还是主要放在超前点播和会员去广告上。加上对画质真的有4K需求的人其实也不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1080P已经够用。所以基哥相信,国内“假高清”的情况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想要在国内看8K无码小电影真高清,还是得各位自己动手想想办法吧~ 查看全部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像是Youtube等视频网站提供的分辨率甚至可以去到8K,而像是腾讯视频这样的网站最高只有1080P的分辨率。
而即使是相同的1080P分辨率的视频,国内的视频观感也不如Youtube的表现
这个差距就相当于老外看小电影都是8K无码,而我们都在看马赛克,这是为什么呢?这要分三点来说说,基哥要开始了。首先是你以为的高清,它有可能不是高清。基哥这就要讲一下一些国内网站的小“技巧”,就目前的共识来说:HD一般是指High Definition=高清,1280x720的分辨率FHD=Full HD=全高清,1920x1080的分辨率UHD=Ultra HD=超高清,3840×2160的分辨率但我们再去看看视频网站的定义,会发现他们把480P或者540P就叫高清,720P就叫超清,甚至把1080P叫成了蓝光。(这里绝对不是点名腾讯视频)在定义上就缩水一截,所以大家会觉得“高清”怎么还这么糊?基哥想说,这就像是星巴克,把小杯说成中杯,中杯说成大杯,大杯说成超大杯。
名字上往大了说好听,实际你喝到的饮品体积还是那么多。在很久以前,大家还用DVD的时代,480P也可以被叫做“高清”。但现在都2020年了,高清的标准也早就时过境迁。Youtube也将自己网站上720P后面的HD标志去掉了,国内在这点上还是要努力追赶一下。再有一个点就是即使相同的分辨率下,决定画面质量的还有一个码率问题。我们来比较同样一个画面,在相同的分辨率下,码率高的明显观感要好一些,或者说更不容易起马赛克,这就像是同样的一个钱包,你往里面塞的钱越多,钱包外表就会越饱满好看。然后是基础设施的问题。根据著名测速网站Ookla 2020年6月份的排名,平均有线网速最快的前五个国家/地区是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泰国,瑞士和罗马尼亚。你猜怎么着,中国仅在第17位。虽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后国内平均网速已经起来了不少,但有线这块仍稍低于韩国、法国、美国、西班牙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为了照顾大多数网速还不是很好的同学们,再加上流量费也是非常非常贵的,国内的网站就没有大规模采用4K分辨率的形式。不过在一些网站上,比如B站,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选项可以选择超清4K的分辨率了。最后是网站烧钱模式的不同,国外的视频网站例如Netflix和Youtube,他们会有一支算法团队来专门优化解决方案。例如在影片画面变化较少的时间段,智能降低码率,将这部分资源转移到画面变化激烈的时间段里,就能在影片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图为Netflix视频算法经理Anne Aaron)除此之外,像是Google这样的公司,不仅会自己组团队,还会通过并购其他视频编码领域的公司来研发新的编码技术,甚至会推出新的更适用于高清视频的编码模式。而国内的视频网站,现在大部分还是在使用H.264的编码,无法高效地播放1080P以上的视频。还有,国内视频网站的心思也还是主要放在超前点播和会员去广告上。加上对画质真的有4K需求的人其实也不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1080P已经够用。所以基哥相信,国内“假高清”的情况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想要在国内看8K无码小电影真高清,还是得各位自己动手想想办法吧~ 查看全部
如果你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你在日常网站追剧的过程中一定有注意过这些东西。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像是Youtube等视频网站提供的分辨率甚至可以去到8K,而像是腾讯视频这样的网站最高只有1080P的分辨率。
而即使是相同的1080P分辨率的视频,国内的视频观感也不如Youtube的表现
这个差距就相当于老外看小电影都是8K无码,而我们都在看马赛克,这是为什么呢?这要分三点来说说,基哥要开始了。首先是你以为的高清,它有可能不是高清。基哥这就要讲一下一些国内网站的小“技巧”,就目前的共识来说:HD一般是指High Definition=高清,1280x720的分辨率FHD=Full HD=全高清,1920x1080的分辨率UHD=Ultra HD=超高清,3840×2160的分辨率但我们再去看看视频网站的定义,会发现他们把480P或者540P就叫高清,720P就叫超清,甚至把1080P叫成了蓝光。(这里绝对不是点名腾讯视频)在定义上就缩水一截,所以大家会觉得“高清”怎么还这么糊?基哥想说,这就像是星巴克,把小杯说成中杯,中杯说成大杯,大杯说成超大杯。
名字上往大了说好听,实际你喝到的饮品体积还是那么多。在很久以前,大家还用DVD的时代,480P也可以被叫做“高清”。但现在都2020年了,高清的标准也早就时过境迁。Youtube也将自己网站上720P后面的HD标志去掉了,国内在这点上还是要努力追赶一下。再有一个点就是即使相同的分辨率下,决定画面质量的还有一个码率问题。我们来比较同样一个画面,在相同的分辨率下,码率高的明显观感要好一些,或者说更不容易起马赛克,这就像是同样的一个钱包,你往里面塞的钱越多,钱包外表就会越饱满好看。然后是基础设施的问题。根据著名测速网站Ookla 2020年6月份的排名,平均有线网速最快的前五个国家/地区是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泰国,瑞士和罗马尼亚。你猜怎么着,中国仅在第17位。虽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后国内平均网速已经起来了不少,但有线这块仍稍低于韩国、法国、美国、西班牙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为了照顾大多数网速还不是很好的同学们,再加上流量费也是非常非常贵的,国内的网站就没有大规模采用4K分辨率的形式。不过在一些网站上,比如B站,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选项可以选择超清4K的分辨率了。最后是网站烧钱模式的不同,国外的视频网站例如Netflix和Youtube,他们会有一支算法团队来专门优化解决方案。例如在影片画面变化较少的时间段,智能降低码率,将这部分资源转移到画面变化激烈的时间段里,就能在影片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图为Netflix视频算法经理Anne Aaron)除此之外,像是Google这样的公司,不仅会自己组团队,还会通过并购其他视频编码领域的公司来研发新的编码技术,甚至会推出新的更适用于高清视频的编码模式。而国内的视频网站,现在大部分还是在使用H.264的编码,无法高效地播放1080P以上的视频。还有,国内视频网站的心思也还是主要放在超前点播和会员去广告上。加上对画质真的有4K需求的人其实也不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1080P已经够用。所以基哥相信,国内“假高清”的情况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想要在国内看8K无码小电影真高清,还是得各位自己动手想想办法吧~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像是Youtube等视频网站提供的分辨率甚至可以去到8K,而像是腾讯视频这样的网站最高只有1080P的分辨率。
而即使是相同的1080P分辨率的视频,国内的视频观感也不如Youtube的表现
这个差距就相当于老外看小电影都是8K无码,而我们都在看马赛克,这是为什么呢?这要分三点来说说,基哥要开始了。首先是你以为的高清,它有可能不是高清。基哥这就要讲一下一些国内网站的小“技巧”,就目前的共识来说:HD一般是指High Definition=高清,1280x720的分辨率FHD=Full HD=全高清,1920x1080的分辨率UHD=Ultra HD=超高清,3840×2160的分辨率但我们再去看看视频网站的定义,会发现他们把480P或者540P就叫高清,720P就叫超清,甚至把1080P叫成了蓝光。(这里绝对不是点名腾讯视频)在定义上就缩水一截,所以大家会觉得“高清”怎么还这么糊?基哥想说,这就像是星巴克,把小杯说成中杯,中杯说成大杯,大杯说成超大杯。
名字上往大了说好听,实际你喝到的饮品体积还是那么多。在很久以前,大家还用DVD的时代,480P也可以被叫做“高清”。但现在都2020年了,高清的标准也早就时过境迁。Youtube也将自己网站上720P后面的HD标志去掉了,国内在这点上还是要努力追赶一下。再有一个点就是即使相同的分辨率下,决定画面质量的还有一个码率问题。我们来比较同样一个画面,在相同的分辨率下,码率高的明显观感要好一些,或者说更不容易起马赛克,这就像是同样的一个钱包,你往里面塞的钱越多,钱包外表就会越饱满好看。然后是基础设施的问题。根据著名测速网站Ookla 2020年6月份的排名,平均有线网速最快的前五个国家/地区是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泰国,瑞士和罗马尼亚。你猜怎么着,中国仅在第17位。虽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后国内平均网速已经起来了不少,但有线这块仍稍低于韩国、法国、美国、西班牙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为了照顾大多数网速还不是很好的同学们,再加上流量费也是非常非常贵的,国内的网站就没有大规模采用4K分辨率的形式。不过在一些网站上,比如B站,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选项可以选择超清4K的分辨率了。最后是网站烧钱模式的不同,国外的视频网站例如Netflix和Youtube,他们会有一支算法团队来专门优化解决方案。例如在影片画面变化较少的时间段,智能降低码率,将这部分资源转移到画面变化激烈的时间段里,就能在影片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图为Netflix视频算法经理Anne Aaron)除此之外,像是Google这样的公司,不仅会自己组团队,还会通过并购其他视频编码领域的公司来研发新的编码技术,甚至会推出新的更适用于高清视频的编码模式。而国内的视频网站,现在大部分还是在使用H.264的编码,无法高效地播放1080P以上的视频。还有,国内视频网站的心思也还是主要放在超前点播和会员去广告上。加上对画质真的有4K需求的人其实也不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1080P已经够用。所以基哥相信,国内“假高清”的情况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想要在国内看8K无码小电影真高清,还是得各位自己动手想想办法吧~
为什么国内的优酷、爱奇艺不学YouTube采取5秒可跳过广告?
买下第一平米 发表了文章 • 2017-12-03 22:23
上篇文章,我们分析了为什么YouTube采取5秒可跳过广告这种模式。我们说YouTube采取5秒可跳过广告模式能够让用户、广告主、平台实现三赢的局面。那么,国内的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为什么不学习YouTube采取可跳过广告模式呢?
他们是傻么?这个还真不是!“我们不允许别国对我们选择的道路说三道四”。优酷、爱奇艺选择的是有中国特色的视频商业化发展道路,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上有者本质的区别
简单来说,YouTube是UGC视频网站,而优酷、爱奇艺是影视网站。YouTube上面的视频基本都是用户贡献的,而国内视频网站是高价购买的精品版权内容。如果非要对标,国内视频网站对标的其实是Hulu、Netflix、HBO这些专门播电影、剧集的视频服务。
每一个用户在看不同视频时候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两种状态划分为“高唤醒”状态和”低唤醒“状态,春晚广告和超级碗中场秀的广告之所以卖的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看的人多(Facebook的同时在线人数肯定更多),更重要的是,观众在看春晚、看超级碗的时候的状态是“高唤醒”状态,他对这个节目有着强烈的观看欲望和渴求,因此这时候广告的效果就会好,在优酷上看鹿晗的综艺、看孙俪的剧集、看吴京的电影就是这种“高唤醒”状态。
“高唤醒”状态导致的结果就是内容对广告主有溢价权利,签一部《芈月传》,广告主就会趋之若鹜,根本不愁卖,所以不需要卖效果广告,广告主知道效果,除了购买你的时间,广告主更重要的是需要把它的品牌和鹿晗、孙俪、吴京联系在一起。
YouTube则不是这样的,它的视频基本都属于用户制作,你在那里看不到新上映的福克斯热门影片、也看到不到HBO最新的剧集。尽管这些年专业的视频MCN机构迅速崛起,整体制作越来越专业化,但和专业影视公司还是有不小差距,平均的视频质量在客观上会相对平庸一些。
因此除了少量超级网红之外,用户在观看YouTube的视频都是一个“低唤醒”的状态,即在YouTube极其高效的视频推荐机制下不断刷新,打发无聊时间,同时由于视频在分布上极其长尾(比如头部500部电影电视剧占总的观看时长的比例远比Youtube要高)。
因此单个视频的播放量也会远小于优酷、爱奇艺,这样,品牌广告主投放时候追求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量和质,YouTube都不占优势,如果它也像优酷爱奇艺那样定价售卖,最可能的结果是售出率极低、同时ECPM也极低。
因此YouTube的策略就是,既然卖不出有溢价的品牌广告,那就卖效果广告,按最终效果收费,以结果服人。
一句话以盖之:业务模式决定广告模式,优酷爱奇艺坐拥的是金字塔顶端的优质视频资源,定价不跳过也能卖出高价;而YouTube则为长尾视频,以可跳过的效果广告吸引广告主。
第二、技术基因和媒体基因也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两种售卖方式
谷歌毫无疑问是一家技术公司,在2006年收购Youtube之前其竞价广告系统AdWords就已经是一台高效运转的印钞机了,在竞价广告的算法优化、点击率预估模型上早已轻车熟路。
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谷歌已经积累了大批认可其竞价模式的广告主,这些广告主并非只有中小企业,宝洁、可口可乐等品牌广告主在2006年也已是谷歌的重要客户,所以到2010年12月谷歌推出Tureview广告时,选择竞价模式也就顺理成章,它的广告主规模足够支撑它形成足够长的竞价队列。
而现在优酷、腾讯视频占大头的广告主基本都是SKA客户,数量寥寥的品牌广告主数量很难支撑其去建立竞价模式,玩竞价的前提是要有很多人来竞。
反观国内视频网站的先行者,不管是从搜狐出来创立优酷的古永锵还是从贝塔斯曼出来创立的土豆的王微,都有着浓浓的媒体基因,而腾讯视频本来就率属于腾讯的网络媒体事业群。
这些媒体人很快就找到抢占用户时长的捷径-----放弃UGC、血拼版权内容,在和视频内容生态渐行渐远的同时也确立了中国视频网站最早的商业模式——在优势资源上卖前贴片,而这一模式延续至今,买一部《琅琊榜》,用户来了,广告主也来了,多好!
今天,我们去优酷、爱奇艺的广告页面上有长达好几页纸的媒体报价单,这一报价单和门户网站的报价单以及电视台的报价单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内的视频网站是一个线上电视台。
第三、国内视频网站得保护会员利益
用户花20块钱开通了一个腾讯视频的会员,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跳过广告,如果腾讯上线5秒可跳过按钮,那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分度就没那么明显了,直接影响会员业务的吸引力。
要知道,优酷、爱奇艺的会员收入占据其所有收入的接近五分之一,光2016年上半年,爱奇艺的会员数就超过4000万,这块收入如果掉一掉,直接影响其财务状况。
Youtube就没有这个包袱,以小猫小狗等家庭录像片段起家的Youtube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会员服务,因为它期初的确没有多少精品内容可供会员观看,直到2015年购买了一些大型版权内容之后才开启每月收费12.99刀的会员业务——YouTube Red,并且表现并不出色,2016年只占总收入的5%。所以,国内的视频网站从保护会员权益区分度的角度也舍不得上5秒可跳过按钮。
结语
必须要说明的是,其实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遵循广告的基本逻辑上是内在统一的:高品质视频按高溢价定价售卖,长尾流量按效果竞价售卖。
YouTube于2014年Q2推出了Google Preferred项目,把前5%的热门频道进行打包,每年举行盛大的招商来定价预售这些广告,这其实就是优酷、爱奇艺模式;而优酷、腾讯视频现在也各自的长尾视频通过接入DSP和效果广告平台的方式推出了5秒可跳过的贴片广告。
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查看全部
他们是傻么?这个还真不是!“我们不允许别国对我们选择的道路说三道四”。优酷、爱奇艺选择的是有中国特色的视频商业化发展道路,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上有者本质的区别
简单来说,YouTube是UGC视频网站,而优酷、爱奇艺是影视网站。YouTube上面的视频基本都是用户贡献的,而国内视频网站是高价购买的精品版权内容。如果非要对标,国内视频网站对标的其实是Hulu、Netflix、HBO这些专门播电影、剧集的视频服务。
每一个用户在看不同视频时候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两种状态划分为“高唤醒”状态和”低唤醒“状态,春晚广告和超级碗中场秀的广告之所以卖的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看的人多(Facebook的同时在线人数肯定更多),更重要的是,观众在看春晚、看超级碗的时候的状态是“高唤醒”状态,他对这个节目有着强烈的观看欲望和渴求,因此这时候广告的效果就会好,在优酷上看鹿晗的综艺、看孙俪的剧集、看吴京的电影就是这种“高唤醒”状态。
“高唤醒”状态导致的结果就是内容对广告主有溢价权利,签一部《芈月传》,广告主就会趋之若鹜,根本不愁卖,所以不需要卖效果广告,广告主知道效果,除了购买你的时间,广告主更重要的是需要把它的品牌和鹿晗、孙俪、吴京联系在一起。
YouTube则不是这样的,它的视频基本都属于用户制作,你在那里看不到新上映的福克斯热门影片、也看到不到HBO最新的剧集。尽管这些年专业的视频MCN机构迅速崛起,整体制作越来越专业化,但和专业影视公司还是有不小差距,平均的视频质量在客观上会相对平庸一些。
因此除了少量超级网红之外,用户在观看YouTube的视频都是一个“低唤醒”的状态,即在YouTube极其高效的视频推荐机制下不断刷新,打发无聊时间,同时由于视频在分布上极其长尾(比如头部500部电影电视剧占总的观看时长的比例远比Youtube要高)。
因此单个视频的播放量也会远小于优酷、爱奇艺,这样,品牌广告主投放时候追求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量和质,YouTube都不占优势,如果它也像优酷爱奇艺那样定价售卖,最可能的结果是售出率极低、同时ECPM也极低。
因此YouTube的策略就是,既然卖不出有溢价的品牌广告,那就卖效果广告,按最终效果收费,以结果服人。
一句话以盖之:业务模式决定广告模式,优酷爱奇艺坐拥的是金字塔顶端的优质视频资源,定价不跳过也能卖出高价;而YouTube则为长尾视频,以可跳过的效果广告吸引广告主。
第二、技术基因和媒体基因也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两种售卖方式
谷歌毫无疑问是一家技术公司,在2006年收购Youtube之前其竞价广告系统AdWords就已经是一台高效运转的印钞机了,在竞价广告的算法优化、点击率预估模型上早已轻车熟路。
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谷歌已经积累了大批认可其竞价模式的广告主,这些广告主并非只有中小企业,宝洁、可口可乐等品牌广告主在2006年也已是谷歌的重要客户,所以到2010年12月谷歌推出Tureview广告时,选择竞价模式也就顺理成章,它的广告主规模足够支撑它形成足够长的竞价队列。
而现在优酷、腾讯视频占大头的广告主基本都是SKA客户,数量寥寥的品牌广告主数量很难支撑其去建立竞价模式,玩竞价的前提是要有很多人来竞。
反观国内视频网站的先行者,不管是从搜狐出来创立优酷的古永锵还是从贝塔斯曼出来创立的土豆的王微,都有着浓浓的媒体基因,而腾讯视频本来就率属于腾讯的网络媒体事业群。
这些媒体人很快就找到抢占用户时长的捷径-----放弃UGC、血拼版权内容,在和视频内容生态渐行渐远的同时也确立了中国视频网站最早的商业模式——在优势资源上卖前贴片,而这一模式延续至今,买一部《琅琊榜》,用户来了,广告主也来了,多好!
今天,我们去优酷、爱奇艺的广告页面上有长达好几页纸的媒体报价单,这一报价单和门户网站的报价单以及电视台的报价单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内的视频网站是一个线上电视台。
第三、国内视频网站得保护会员利益
用户花20块钱开通了一个腾讯视频的会员,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跳过广告,如果腾讯上线5秒可跳过按钮,那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分度就没那么明显了,直接影响会员业务的吸引力。
要知道,优酷、爱奇艺的会员收入占据其所有收入的接近五分之一,光2016年上半年,爱奇艺的会员数就超过4000万,这块收入如果掉一掉,直接影响其财务状况。
Youtube就没有这个包袱,以小猫小狗等家庭录像片段起家的Youtube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会员服务,因为它期初的确没有多少精品内容可供会员观看,直到2015年购买了一些大型版权内容之后才开启每月收费12.99刀的会员业务——YouTube Red,并且表现并不出色,2016年只占总收入的5%。所以,国内的视频网站从保护会员权益区分度的角度也舍不得上5秒可跳过按钮。
结语
必须要说明的是,其实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遵循广告的基本逻辑上是内在统一的:高品质视频按高溢价定价售卖,长尾流量按效果竞价售卖。
YouTube于2014年Q2推出了Google Preferred项目,把前5%的热门频道进行打包,每年举行盛大的招商来定价预售这些广告,这其实就是优酷、爱奇艺模式;而优酷、腾讯视频现在也各自的长尾视频通过接入DSP和效果广告平台的方式推出了5秒可跳过的贴片广告。
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查看全部
上篇文章,我们分析了为什么YouTube采取5秒可跳过广告这种模式。我们说YouTube采取5秒可跳过广告模式能够让用户、广告主、平台实现三赢的局面。那么,国内的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为什么不学习YouTube采取可跳过广告模式呢?
他们是傻么?这个还真不是!“我们不允许别国对我们选择的道路说三道四”。优酷、爱奇艺选择的是有中国特色的视频商业化发展道路,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上有者本质的区别
简单来说,YouTube是UGC视频网站,而优酷、爱奇艺是影视网站。YouTube上面的视频基本都是用户贡献的,而国内视频网站是高价购买的精品版权内容。如果非要对标,国内视频网站对标的其实是Hulu、Netflix、HBO这些专门播电影、剧集的视频服务。
每一个用户在看不同视频时候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两种状态划分为“高唤醒”状态和”低唤醒“状态,春晚广告和超级碗中场秀的广告之所以卖的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看的人多(Facebook的同时在线人数肯定更多),更重要的是,观众在看春晚、看超级碗的时候的状态是“高唤醒”状态,他对这个节目有着强烈的观看欲望和渴求,因此这时候广告的效果就会好,在优酷上看鹿晗的综艺、看孙俪的剧集、看吴京的电影就是这种“高唤醒”状态。
“高唤醒”状态导致的结果就是内容对广告主有溢价权利,签一部《芈月传》,广告主就会趋之若鹜,根本不愁卖,所以不需要卖效果广告,广告主知道效果,除了购买你的时间,广告主更重要的是需要把它的品牌和鹿晗、孙俪、吴京联系在一起。
YouTube则不是这样的,它的视频基本都属于用户制作,你在那里看不到新上映的福克斯热门影片、也看到不到HBO最新的剧集。尽管这些年专业的视频MCN机构迅速崛起,整体制作越来越专业化,但和专业影视公司还是有不小差距,平均的视频质量在客观上会相对平庸一些。
因此除了少量超级网红之外,用户在观看YouTube的视频都是一个“低唤醒”的状态,即在YouTube极其高效的视频推荐机制下不断刷新,打发无聊时间,同时由于视频在分布上极其长尾(比如头部500部电影电视剧占总的观看时长的比例远比Youtube要高)。
因此单个视频的播放量也会远小于优酷、爱奇艺,这样,品牌广告主投放时候追求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量和质,YouTube都不占优势,如果它也像优酷爱奇艺那样定价售卖,最可能的结果是售出率极低、同时ECPM也极低。
因此YouTube的策略就是,既然卖不出有溢价的品牌广告,那就卖效果广告,按最终效果收费,以结果服人。
一句话以盖之:业务模式决定广告模式,优酷爱奇艺坐拥的是金字塔顶端的优质视频资源,定价不跳过也能卖出高价;而YouTube则为长尾视频,以可跳过的效果广告吸引广告主。
第二、技术基因和媒体基因也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两种售卖方式
谷歌毫无疑问是一家技术公司,在2006年收购Youtube之前其竞价广告系统AdWords就已经是一台高效运转的印钞机了,在竞价广告的算法优化、点击率预估模型上早已轻车熟路。
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谷歌已经积累了大批认可其竞价模式的广告主,这些广告主并非只有中小企业,宝洁、可口可乐等品牌广告主在2006年也已是谷歌的重要客户,所以到2010年12月谷歌推出Tureview广告时,选择竞价模式也就顺理成章,它的广告主规模足够支撑它形成足够长的竞价队列。
而现在优酷、腾讯视频占大头的广告主基本都是SKA客户,数量寥寥的品牌广告主数量很难支撑其去建立竞价模式,玩竞价的前提是要有很多人来竞。
反观国内视频网站的先行者,不管是从搜狐出来创立优酷的古永锵还是从贝塔斯曼出来创立的土豆的王微,都有着浓浓的媒体基因,而腾讯视频本来就率属于腾讯的网络媒体事业群。
这些媒体人很快就找到抢占用户时长的捷径-----放弃UGC、血拼版权内容,在和视频内容生态渐行渐远的同时也确立了中国视频网站最早的商业模式——在优势资源上卖前贴片,而这一模式延续至今,买一部《琅琊榜》,用户来了,广告主也来了,多好!
今天,我们去优酷、爱奇艺的广告页面上有长达好几页纸的媒体报价单,这一报价单和门户网站的报价单以及电视台的报价单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内的视频网站是一个线上电视台。
第三、国内视频网站得保护会员利益
用户花20块钱开通了一个腾讯视频的会员,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跳过广告,如果腾讯上线5秒可跳过按钮,那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分度就没那么明显了,直接影响会员业务的吸引力。
要知道,优酷、爱奇艺的会员收入占据其所有收入的接近五分之一,光2016年上半年,爱奇艺的会员数就超过4000万,这块收入如果掉一掉,直接影响其财务状况。
Youtube就没有这个包袱,以小猫小狗等家庭录像片段起家的Youtube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会员服务,因为它期初的确没有多少精品内容可供会员观看,直到2015年购买了一些大型版权内容之后才开启每月收费12.99刀的会员业务——YouTube Red,并且表现并不出色,2016年只占总收入的5%。所以,国内的视频网站从保护会员权益区分度的角度也舍不得上5秒可跳过按钮。
结语
必须要说明的是,其实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遵循广告的基本逻辑上是内在统一的:高品质视频按高溢价定价售卖,长尾流量按效果竞价售卖。
YouTube于2014年Q2推出了Google Preferred项目,把前5%的热门频道进行打包,每年举行盛大的招商来定价预售这些广告,这其实就是优酷、爱奇艺模式;而优酷、腾讯视频现在也各自的长尾视频通过接入DSP和效果广告平台的方式推出了5秒可跳过的贴片广告。
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他们是傻么?这个还真不是!“我们不允许别国对我们选择的道路说三道四”。优酷、爱奇艺选择的是有中国特色的视频商业化发展道路,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上有者本质的区别
简单来说,YouTube是UGC视频网站,而优酷、爱奇艺是影视网站。YouTube上面的视频基本都是用户贡献的,而国内视频网站是高价购买的精品版权内容。如果非要对标,国内视频网站对标的其实是Hulu、Netflix、HBO这些专门播电影、剧集的视频服务。
每一个用户在看不同视频时候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两种状态划分为“高唤醒”状态和”低唤醒“状态,春晚广告和超级碗中场秀的广告之所以卖的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看的人多(Facebook的同时在线人数肯定更多),更重要的是,观众在看春晚、看超级碗的时候的状态是“高唤醒”状态,他对这个节目有着强烈的观看欲望和渴求,因此这时候广告的效果就会好,在优酷上看鹿晗的综艺、看孙俪的剧集、看吴京的电影就是这种“高唤醒”状态。
“高唤醒”状态导致的结果就是内容对广告主有溢价权利,签一部《芈月传》,广告主就会趋之若鹜,根本不愁卖,所以不需要卖效果广告,广告主知道效果,除了购买你的时间,广告主更重要的是需要把它的品牌和鹿晗、孙俪、吴京联系在一起。
YouTube则不是这样的,它的视频基本都属于用户制作,你在那里看不到新上映的福克斯热门影片、也看到不到HBO最新的剧集。尽管这些年专业的视频MCN机构迅速崛起,整体制作越来越专业化,但和专业影视公司还是有不小差距,平均的视频质量在客观上会相对平庸一些。
因此除了少量超级网红之外,用户在观看YouTube的视频都是一个“低唤醒”的状态,即在YouTube极其高效的视频推荐机制下不断刷新,打发无聊时间,同时由于视频在分布上极其长尾(比如头部500部电影电视剧占总的观看时长的比例远比Youtube要高)。
因此单个视频的播放量也会远小于优酷、爱奇艺,这样,品牌广告主投放时候追求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量和质,YouTube都不占优势,如果它也像优酷爱奇艺那样定价售卖,最可能的结果是售出率极低、同时ECPM也极低。
因此YouTube的策略就是,既然卖不出有溢价的品牌广告,那就卖效果广告,按最终效果收费,以结果服人。
一句话以盖之:业务模式决定广告模式,优酷爱奇艺坐拥的是金字塔顶端的优质视频资源,定价不跳过也能卖出高价;而YouTube则为长尾视频,以可跳过的效果广告吸引广告主。
第二、技术基因和媒体基因也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两种售卖方式
谷歌毫无疑问是一家技术公司,在2006年收购Youtube之前其竞价广告系统AdWords就已经是一台高效运转的印钞机了,在竞价广告的算法优化、点击率预估模型上早已轻车熟路。
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谷歌已经积累了大批认可其竞价模式的广告主,这些广告主并非只有中小企业,宝洁、可口可乐等品牌广告主在2006年也已是谷歌的重要客户,所以到2010年12月谷歌推出Tureview广告时,选择竞价模式也就顺理成章,它的广告主规模足够支撑它形成足够长的竞价队列。
而现在优酷、腾讯视频占大头的广告主基本都是SKA客户,数量寥寥的品牌广告主数量很难支撑其去建立竞价模式,玩竞价的前提是要有很多人来竞。
反观国内视频网站的先行者,不管是从搜狐出来创立优酷的古永锵还是从贝塔斯曼出来创立的土豆的王微,都有着浓浓的媒体基因,而腾讯视频本来就率属于腾讯的网络媒体事业群。
这些媒体人很快就找到抢占用户时长的捷径-----放弃UGC、血拼版权内容,在和视频内容生态渐行渐远的同时也确立了中国视频网站最早的商业模式——在优势资源上卖前贴片,而这一模式延续至今,买一部《琅琊榜》,用户来了,广告主也来了,多好!
今天,我们去优酷、爱奇艺的广告页面上有长达好几页纸的媒体报价单,这一报价单和门户网站的报价单以及电视台的报价单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内的视频网站是一个线上电视台。
第三、国内视频网站得保护会员利益
用户花20块钱开通了一个腾讯视频的会员,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跳过广告,如果腾讯上线5秒可跳过按钮,那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分度就没那么明显了,直接影响会员业务的吸引力。
要知道,优酷、爱奇艺的会员收入占据其所有收入的接近五分之一,光2016年上半年,爱奇艺的会员数就超过4000万,这块收入如果掉一掉,直接影响其财务状况。
Youtube就没有这个包袱,以小猫小狗等家庭录像片段起家的Youtube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会员服务,因为它期初的确没有多少精品内容可供会员观看,直到2015年购买了一些大型版权内容之后才开启每月收费12.99刀的会员业务——YouTube Red,并且表现并不出色,2016年只占总收入的5%。所以,国内的视频网站从保护会员权益区分度的角度也舍不得上5秒可跳过按钮。
结语
必须要说明的是,其实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遵循广告的基本逻辑上是内在统一的:高品质视频按高溢价定价售卖,长尾流量按效果竞价售卖。
YouTube于2014年Q2推出了Google Preferred项目,把前5%的热门频道进行打包,每年举行盛大的招商来定价预售这些广告,这其实就是优酷、爱奇艺模式;而优酷、腾讯视频现在也各自的长尾视频通过接入DSP和效果广告平台的方式推出了5秒可跳过的贴片广告。
大道至简,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