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自媒体邀请码和入驻方法

WeMedia 发表了文章 • 2017-11-01 23:18 • 来自相关话题

趣头条自媒体可发视频,可写文章,收入很理想。
趣头条自媒体入驻邀请码:D2IOO2F7CE9
注册地址:http://mp.qutoutiao.net/register/step_one 

入驻还有额外奖励活动,入驻成功直接奖励5元,成功发3篇文章再奖励5元,成功发布30篇奖励15元。

趣头条有几千万APP用户,流量较高,并且有以下优势:


注册中辅助资料如何填写?

有其他自媒体号可直接截图证明,如果没有,可使用新浪博客,博客随意复制点文章,并且写一篇希望入驻趣头条官方的文章,内容不用太长,并且置顶此篇文章。 查看全部
趣头条自媒体可发视频,可写文章,收入很理想。
趣头条自媒体入驻邀请码:D2IOO2F7CE9
注册地址:http://mp.qutoutiao.net/register/step_one 

入驻还有额外奖励活动,入驻成功直接奖励5元,成功发3篇文章再奖励5元,成功发布30篇奖励15元。

趣头条有几千万APP用户,流量较高,并且有以下优势:


注册中辅助资料如何填写?

有其他自媒体号可直接截图证明,如果没有,可使用新浪博客,博客随意复制点文章,并且写一篇希望入驻趣头条官方的文章,内容不用太长,并且置顶此篇文章。

15秒音乐短视频的战争:抖音、muse、晃咖

newsman 发表了文章 • 2017-10-28 15:34 • 来自相关话题

播的热度刚降下来没几个月,一种新的短视频形态就又兴起了。比如抖音、muse和晃咖,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类短视频APP上,用户可以拍摄15秒的音乐短视频,今天就来盘点一下这三款音乐短视频APP。

1. 抖音
 
抖音虽然不是第一款做音乐短视频的,但却是第一款将音乐短视频在国内引爆的APP。

2016年9月上线的抖音,在今年3月突然火了起来。

3月13日,岳云鹏转发了一条微博下面是带着抖音APP的logo的,第二天指数就蹿升至2000多,并在此后的几个月内成逐渐上升的趋势。

明星效应给了抖音进行冷启动很大的帮助,现在用户下载APP只要打开APP,就能看到首页给你推荐的一些明星玩抖音的短视频。

比如胡彦斌就在抖音用新歌《没有选择》做背景音乐,发起了一个音乐视频挑战活动,效果很好。其他明星还有钟丽缇、杜海涛等等。

在抖音上,用户可以选择歌曲,配以短视频,形成自己的作品。在功能方面,它其实与之前的小咖秀非常相似,不同的是,抖音在技术层面做了一些丰富,用户可以通过视频拍摄快慢、视频编辑、特效等。

抖音是今日头条孵化的,所以在内容运营方面,抖音结合了母公司今日头条的算法优势,在内容推荐和分发上,采用算法推荐+人工精选。也就是说一个没有任何粉丝的普通人,只要拍的好,一样能收割大量关注度。
 
2. muse
 
其实,musical.ly才是音乐短视频的鼻祖,它的中国版名字叫muse。muse成立于2013年,于2015年登顶全美App Store和Google Play的首位。然而这款在海外大红大紫的APP,却出自一个上海团队之手。如今,muse才刚要回归国内市场,却赶上抖音的日益强大,相信muse心中肯定也有点方。

muse的特点是音乐全,原创性以及全球性。

muse通过和音乐人以及音乐平台合作,获得了大量的版权。muse还和Apple Music达成了合作,也就是说未来只要市面上有的音乐,你都能用。

在拍摄手法的原创性上,muse同样是领先一筹,抖音中大多数手法几乎都可以在muse上看到原型。当然,在muse中也有一些大神级用户。
比如有一个叫Luka Kutsia的跑酷者,把自己打扮成马里奥的样子,将视频和游戏结合在一起。

muse有可能是目前第一款不用翻墙就连通全世界的APP。虽然国际版和国内版用着不同的名字,但里面的用户是打通的。你如果看到一位外国用户的视频很酷,想要挑战他,muse里就有一个发起“Duet”的功能。当然你也可以自己拍一段牛逼的视频,然后接受海外用户的挑战。
 
3. 晃咖
 
晃咖,最早是小咖秀为迎合趋势推出的衍生功能,现已成为独立APP,数据及用户和小咖秀打通。
 
当初小咖秀靠对嘴型的玩法,吸引了大批用户。但目前在音乐短视频领域,小咖秀衍生出的晃咖,似乎在功能和呈现形式上,还没有找到很明显的优势。

唯一不可小看的地方,在于早期积累的大量小咖秀用户,以及微博爸爸的撑腰。

综上,给三款APP的各方面表现,打了个分。 查看全部
播的热度刚降下来没几个月,一种新的短视频形态就又兴起了。比如抖音、muse和晃咖,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类短视频APP上,用户可以拍摄15秒的音乐短视频,今天就来盘点一下这三款音乐短视频APP。

1. 抖音
 
抖音虽然不是第一款做音乐短视频的,但却是第一款将音乐短视频在国内引爆的APP。

2016年9月上线的抖音,在今年3月突然火了起来。

3月13日,岳云鹏转发了一条微博下面是带着抖音APP的logo的,第二天指数就蹿升至2000多,并在此后的几个月内成逐渐上升的趋势。

明星效应给了抖音进行冷启动很大的帮助,现在用户下载APP只要打开APP,就能看到首页给你推荐的一些明星玩抖音的短视频。

比如胡彦斌就在抖音用新歌《没有选择》做背景音乐,发起了一个音乐视频挑战活动,效果很好。其他明星还有钟丽缇、杜海涛等等。

在抖音上,用户可以选择歌曲,配以短视频,形成自己的作品。在功能方面,它其实与之前的小咖秀非常相似,不同的是,抖音在技术层面做了一些丰富,用户可以通过视频拍摄快慢、视频编辑、特效等。

抖音是今日头条孵化的,所以在内容运营方面,抖音结合了母公司今日头条的算法优势,在内容推荐和分发上,采用算法推荐+人工精选。也就是说一个没有任何粉丝的普通人,只要拍的好,一样能收割大量关注度。
 
2. muse
 
其实,musical.ly才是音乐短视频的鼻祖,它的中国版名字叫muse。muse成立于2013年,于2015年登顶全美App Store和Google Play的首位。然而这款在海外大红大紫的APP,却出自一个上海团队之手。如今,muse才刚要回归国内市场,却赶上抖音的日益强大,相信muse心中肯定也有点方。

muse的特点是音乐全,原创性以及全球性。

muse通过和音乐人以及音乐平台合作,获得了大量的版权。muse还和Apple Music达成了合作,也就是说未来只要市面上有的音乐,你都能用。

在拍摄手法的原创性上,muse同样是领先一筹,抖音中大多数手法几乎都可以在muse上看到原型。当然,在muse中也有一些大神级用户。
比如有一个叫Luka Kutsia的跑酷者,把自己打扮成马里奥的样子,将视频和游戏结合在一起。

muse有可能是目前第一款不用翻墙就连通全世界的APP。虽然国际版和国内版用着不同的名字,但里面的用户是打通的。你如果看到一位外国用户的视频很酷,想要挑战他,muse里就有一个发起“Duet”的功能。当然你也可以自己拍一段牛逼的视频,然后接受海外用户的挑战。
 
3. 晃咖
 
晃咖,最早是小咖秀为迎合趋势推出的衍生功能,现已成为独立APP,数据及用户和小咖秀打通。
 
当初小咖秀靠对嘴型的玩法,吸引了大批用户。但目前在音乐短视频领域,小咖秀衍生出的晃咖,似乎在功能和呈现形式上,还没有找到很明显的优势。

唯一不可小看的地方,在于早期积累的大量小咖秀用户,以及微博爸爸的撑腰。

综上,给三款APP的各方面表现,打了个分。

上网加速节省流量好帮手,Google Data Saver 推出桌面电脑版!

Overseas 发表了文章 • 2017-10-28 14:54 • 来自相关话题

为了帮大家在手机上减少数据用量,Google上年就学Opera那样为浏览器加入了网页压缩技术。这方面Opera过去一向都做得很好,如今Google也参一脚,做了相同的功能。Google的这个功能就叫“Data Saver”,在手机版的Chrome是内置的,而近日就将其独立了出来,推出桌面电脑的版本。

“Data Saver”的运作模式是将你要浏览的网页在Google的超级电脑进行压缩一次,然后再传回给你,这过程将会大大地缩减数据量的传送,从而提升网页的载入速度。如今此功能被带到桌面电脑,配合Chrome浏览器再安装“Data Saver”的扩充程式即可开启使用。

想下载的话,直接使用Chrome打开这个链接,然后安装即可。 查看全部
为了帮大家在手机上减少数据用量,Google上年就学Opera那样为浏览器加入了网页压缩技术。这方面Opera过去一向都做得很好,如今Google也参一脚,做了相同的功能。Google的这个功能就叫“Data Saver”,在手机版的Chrome是内置的,而近日就将其独立了出来,推出桌面电脑的版本。

“Data Saver”的运作模式是将你要浏览的网页在Google的超级电脑进行压缩一次,然后再传回给你,这过程将会大大地缩减数据量的传送,从而提升网页的载入速度。如今此功能被带到桌面电脑,配合Chrome浏览器再安装“Data Saver”的扩充程式即可开启使用。

想下载的话,直接使用Chrome打开这个链接,然后安装即可。

Google 推出神 App“PhotoScan”,助陈年旧照片重生!

Overseas 发表了文章 • 2017-10-28 11:59 • 来自相关话题

九十年代或以前出世的人,大家小时候拍照都会是用冲洒出来的照片,然后放入一本本相簿中保存。不像现在都习惯使用数码相机及智能手机,拍完存入电脑就算。就算是再好的保养,旧照片一旦放久了就会变陈旧及脱色,由其是再上一代的旧照。想再保存这些旧照的话,大家都想到使用扫瞄器数码化。现在就更方便,因为 Google 刚推出了一个叫 “PhotoScan”的神 App。
 
Google 去年重新推出了旗下的相簿储存服务 Google Photos,并以无限容量来吸引大家将手中所有照片上载。今日就顺理成章地推出一个新 App,目的很明显就是除了要你手机及数码相机所拍的照片上载外,连家中一些旧照片都要上载到其服务平台中保存。

这个“PhotoScan”可以将你的 iPhone 或 Android 手机变成扫瞄器,只要简单拍几下就可以将旧照片数码化。透过 Google 的照片强化处理技术,一些陈旧照片还可以将颜色还原,令到照片看起来更加完整。
 
Google 推出这个 App,其目的当然很明显是为旗下的相簿服务而设。但当然,就算你没有使用 Google Photos 服务亦可以用,也是免费的,今天就试试把家中的旧照片数码化保存吧! 查看全部

九十年代或以前出世的人,大家小时候拍照都会是用冲洒出来的照片,然后放入一本本相簿中保存。不像现在都习惯使用数码相机及智能手机,拍完存入电脑就算。就算是再好的保养,旧照片一旦放久了就会变陈旧及脱色,由其是再上一代的旧照。想再保存这些旧照的话,大家都想到使用扫瞄器数码化。现在就更方便,因为 Google 刚推出了一个叫 “PhotoScan”的神 App。
 
Google 去年重新推出了旗下的相簿储存服务 Google Photos,并以无限容量来吸引大家将手中所有照片上载。今日就顺理成章地推出一个新 App,目的很明显就是除了要你手机及数码相机所拍的照片上载外,连家中一些旧照片都要上载到其服务平台中保存。

这个“PhotoScan”可以将你的 iPhone 或 Android 手机变成扫瞄器,只要简单拍几下就可以将旧照片数码化。透过 Google 的照片强化处理技术,一些陈旧照片还可以将颜色还原,令到照片看起来更加完整。
 
Google 推出这个 App,其目的当然很明显是为旗下的相簿服务而设。但当然,就算你没有使用 Google Photos 服务亦可以用,也是免费的,今天就试试把家中的旧照片数码化保存吧!

iPhone手机上常用的短视频录制和剪辑App

Overseas 发表了文章 • 2017-10-22 21:13 • 来自相关话题

1. Hyperlapse

Instagram超级给力的视频录制应用,防抖就不说了,增速6X、8X,最大12X,随心调播放速度,大大增加视频信息量。

2. VUE

分镜头组合能手,轻便易上手。设置好10秒的视频长度,想分几个镜头就分几个镜头。
 
3. Quik

GoPro推出的视频剪辑应用,模版超多,不止可以组合视频,用照片做出的幻灯片也是美美的。

4. iMovie

杀鸡有时候还是要用牛刀,其他APP搞不定的特殊效果还是可以拖到iMovie里轻松搞定。

5. 动作电影

适时增加一些五毛钱的好莱坞特效也是挺好玩的。 查看全部

1. Hyperlapse

Instagram超级给力的视频录制应用,防抖就不说了,增速6X、8X,最大12X,随心调播放速度,大大增加视频信息量。

2. VUE

分镜头组合能手,轻便易上手。设置好10秒的视频长度,想分几个镜头就分几个镜头。
 
3. Quik

GoPro推出的视频剪辑应用,模版超多,不止可以组合视频,用照片做出的幻灯片也是美美的。

4. iMovie

杀鸡有时候还是要用牛刀,其他APP搞不定的特殊效果还是可以拖到iMovie里轻松搞定。

5. 动作电影

适时增加一些五毛钱的好莱坞特效也是挺好玩的。

直播不敌短视频:玩直播的没有玩短视频的有前途

newsman 发表了文章 • 2017-10-21 20:42 • 来自相关话题

文章分析出短视频比直播更有前途原因有:直播用户逐步接近饱和,玩法突破依旧困难想象空间收缩;直播在内容价值沉淀上不如短视频;碎片化场景不适合直播但短视频适合;短视频内容更为聚焦,商业化变现模式操作空间更大……


不久前腾讯投资了快手,引发了人们对于快手这类短视频平台的关注与思考。但据相关消息,2016年发生的的融资事件超过30笔,各类短视频项目融资规模达到53.7亿元,投资机构中不乏红杉资本、真格基金、经纬中国这样的知名创投基金。短视频火起来的原因跟直播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但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短视频似乎更被资本市场与各大互联网巨头所看重,不久前腾讯以3.5亿美元投资快手,阿里20亿资金支持新土豆转型短视频。

今日头条,微博、微信、QQ空间、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平台也都纷纷在短视频领域发力。微博在用秒拍全面替代视频播放服务,优酷爱奇艺基于短视频已经在进行诸多方面的扶持,今日头条则依赖短视频进一步提升了用户时长。

在国外,2013年Instagram被Facebook收购后,短视频流量剧增,如今,Instagram用户的视频浏览时长保持着每半年增长40%的速度。因此,从种种趋势看,短视频被资本市场青睐就不足为奇。但如果短视频在资本市场眼里成为香馍馍,那么受打击的将会是直播。

一方面,直播与短视频的用户某种程度上说是重合的,即都是想用更多的碎片化时间可以打发,而且都是倾向于看视频这一类的内容消费。

而从当前的传输技术与网络环境来看,上传、下载视频都很快,流量越来越便宜,网络越来越快。因此,直播与短视频的内容消费都站在风口上。但短视频这个风口正在上行,直播的风口正在回落。
 
1.直播用户逐步接近饱和,玩法突破依旧困难想象空间收缩​
 
从直播的用户数与突破性来看,当前直播用户已经接近4亿,逐步接近饱和,当前直播平台已经超过200家,当前直播格局也已经基本固化,新的独家兽产生的可能性已经很低。

另外,整个行业的主流都在主打颜值无聊直播,用户陷入审美疲劳,而垂直化领域的直播突围依旧相对困难,想要有新的表现形式的突破也已经越来越难,隔三差五的色情低俗直播被曝光被查处正在影响直播行业的形象与品牌。可以说,直播当前的想象空间被收缩了。

短视频则处于上行的风口上。根据不久前的一份短视频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月,垂直短视频APP的渗透率是19.3%,用户规模超过1.3亿,平均每五个移动网民中就有接近一个是短视频用户。但尽管如此,相对直播的用户规模,短视频还处于迅速增长的人口红利期,增长曲线还远未到顶。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段子以短视频的形式存在,短视频领域出现了诸多颇具想象空间的内容大V,比如一条、二更、王尼玛、陈翔六点半等,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权威媒体也在纷纷生产和制作短视频的形式来寻找新的内容表现形式。

从创业门槛来看,当前各大直播平台都在主打颜值直播,引发了一种用户参与的刻板印象:即我美我直播。这导致在颜值上没有优势的用户群体对参与直播的意愿度就会很低,因此它很难成为普通人人人都愿意的参与的游戏。

而短视频则无需露脸,随手拍,比如快手的崛起则意味着它让这种普通群众找到了一个对普通人的友好度更高,无论颜值如何,人人都可以是主角,因此短视频平台在用户看来,无论是参与感还是认同感,都是更好的展现自我的平台。从这个角度来看,短视频更吸引创业者与用户加入创作参与。

从传播性来看,而短视频的时间比较短,内容精简也意味着干货多,留存和传播性强。比如说一些搞笑类、电影剪辑类、趣味性的短视频,出现在朋友圈或者资讯内容平台的概率更高。

直播即时性、互动性虽然比短视频更强,但它的致命弱点在于缺乏传播性,各种颜值直播虽然符合用户打发碎片化时间的需求,但是不容易沉淀粉丝,用户很难有动力去转发传播一个无聊唠嗑的直播视频,对内容上要求太高。
 
从传播性来看,直播相比剪辑好的趣味性短视频来说,后者更容易引发人们的二次传播。
 
2.直播在内容价值沉淀上不如短视频
 
因此,直播的优点是长时间在线的、实时性好、互动性强,内容展现形式,也造成了直播内容即时性而缺乏价值,它最大的价值在于互动但难以沉淀内容本身的价值,直播完成之后它的价值就已经被消费完了。粉丝在各个直播间跳转之后二次转发传播的可能性小,因为直播相对于短视频,在趣味性与传播性上差了一大截。

所以我们看到,直播内容很少有真正的口碑性的爆款内容,而短视频趣味性搞笑类的东西却很多,这些东西都可以被网友翻出来反复看,二次传播扩散与评论,容易形成爆款,更容易产生商业上的价值与长尾效应。

因为对于视频类的内容,如果无法沉淀内容价值二次传播与扩散,那么意味着它很难留下真正有厚度的东西来拔高它的内容价值与品牌价值。它的缺点是优质内容生产难度也很大,高质量的内容持续产出往往更多依赖机构或团队操作。
 
3.许多线下碎片化场景不适合直播但短视频适合:短视频更易占用碎片时间
 
直播其实对于线下场景有一定的要求并且又有时间、流量上的考量,比如某位关注的主播往往会在特定时间段直播,错过这个时间段,由于缺乏互动,用户或粉丝基本就很难再去看回放。因为直播的核心价值在于互动,二次传播以及回看都没有互动性。可以说,直播成也互动,但败也互动。

另外流量是一个大问题,长时间看直播需要消耗一定的流量,因此它有场景的局限,不具备碎片化随时随地观看的特征,但短视频就不会,基本是以秒或者分钟计算,适用用户在移动碎片化的时间段观看。

之所以说看直播有场景的局限,是因为从国民心理性格上来看,一般不会在一个公众的封闭空间(比如地铁、公交车内)看搔首弄姿的整段网红直播,在排队、等红灯、坐公交、搭地铁等线下碎片化时间场景,直播不是特别适合。

因为从直播当前的内容属性看,以颜值直播与擦边球直播内容为主,看直播更多是一个相对隐私的个人行为,毕竟如果直播一不小心出现低俗内容难免尴尬,需要考虑到周围旁观者的眼光以及个人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品味问题。短视频更多以趣味性与搞笑类内容为主,它适合各种碎片化场景无压力观赏。

从内容形式上看,直播是短时间聚集流量的内容形式,让粉丝有足够的参与感和炫耀性,短视频则提供的是认同感和趣味,是内容创业的一种形式。短视频的优势在于,当前的用户体量与利基市场已经起来,未来会有大量用户追求更为个性化的短视频内容与服务。
 
4.短视频内容更为聚焦,商业化变现模式操作空间更大
 
另外,大部分直播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的无聊直播,而且直播的时间又长,人们更容易在这种无聊的内容影响下精力分散而不断在各个直播间进入退出,而且这类视频形态进行广告植入显得生硬而且没趣。

而短视频一般都会聚焦于某个话题或垂直化的内容领域,当前短视频在电影、搞笑、美食、星座、汽车等各领域均已经在形成一些头部内容大V,这类短视频内容的品质更容易聚集粉丝,继而可以基于内容带入品牌商进入进行商业化变现。

因为内容垂直细分聚焦,所以短视频更容易在视频开头与结尾口播部分顺势“贴片”广告植入,或者围绕短视频主题进行软广告植入,这与软文植入的方式差不多。只不过呈现形式从文字转变为视频。

另外一种是以电商导购这部分商业变现模式与直播类似,都是以网红为主体进行化妆品或者服装的广告植入。其他还有会员收费模式,这类一般是适用于在某一垂直内容领域建立了一定影响力积累了一定量的粉丝,基于粉丝分层进行会员收费,打造圈子文化。

还有一类是品牌商直接入驻短视频平台进行品牌内容输出。Snapchat很早前就开始引入品牌商开设专属频道,为品牌广告打造滤镜,吸引了众多品牌的入驻。比如早在2015年Burberry就首家入驻Snapchat,用户在Snapchat上可以观看Burberry的秀场直播或其他相关的产品信息。

根据第三方监测平台Snaplytics对在Snapchat上独立运营的500个品牌的监测数据显示,接近54.8%的品牌关注用户会看品牌发布的Stories,而其中87.5%的的用户会看完一个品牌整个的Story。

可以知道的是,短视频因为内容更为聚焦,商业化变现模式操作方式也更灵活一些,用户接受度也更高。这说明以内容运营为核心卖点圈粉进行商业化变现比以锥子脸颜值作为卖点去圈粉带来的黏性与竞争力门槛都会更高一些。

从这个意义上看,短视频带来的是真正的粉丝,直播带来的是无聊观众,前者的忠诚度更高,后者从各个直播间不断跳转来满足自身的窥私欲。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对于越来越多的90后甚至00后年轻拍客来说,他们可以以较低门槛拍摄一些原始但个性化的视频内容,在国外,Youtube、Vine、Instagram等平台上,大批年轻拍客活跃非常,短视频无疑更为方便与适用于各种移动场景下的用户视觉化表达。从这个意义上看,直播的使用门槛也要高于短视频。

从当前来看,许多中小型直播平台已经倒下,而许多大的直播平台,为了避免直播平台的用户逃离以及黏性不高的倾向,部分直播平台已经通过引入短视频来救场了。比如映客和花椒开始推出「视频」和「附近」功能,而陌陌也开始引入短视频进行内容沉淀并且承担变现任务。
 
5.直播占用大量带宽,出来的内容却是大量的“工业废水”
 
说到底,从当前直播行业的疲态与短板来看,直播占用大量带宽,出来的内容却是大量的“工业废水”,商业模式难以成型,从投资回报率来看,变现周期长而且产出投入不对等。

从未来的趋势看,短视频与直播两种形式都会并存,但短视频的生命力会更长久,它是一个相对慢热的产品形态,并且基于垂直细分以及专业领域的内容挖掘达人的想象空间会更大,所以一定程度上,短视频比直播更像一个内容型产品,它会逐步蚕食直播的粉丝,这两种内容形态的并存与融合会成为下一个趋势。
 
短视频与直播融合或能突破当前增长的天花板
 
在短视频与直播的融合来看,可以谈谈快手这款产品。它是通过以短视频内容为核心来运营,依赖算法推荐用户喜欢的内容,用户可以基于相关感兴趣的短视频内容来考虑是否订阅其直播,用户关注的短视频内容运营者,其直播内容也会出现在用户的信息流内容之中。

也就是说,快手当前以短视频为内容先导来融合直播,即内容创造者在平台上发布能够展现自己个性、专业或有趣的短视频,粉丝对内容进行消费和传播之后感兴趣,就会关注创造者。创作者以短视频内容作为连接粉丝的触点,开通直播并引导用户关注其直播动向再获得打赏收益。

从这里看出,短视频作为内容触达粉丝的重要载体,由它来开路连接粉丝比直播开直播间吸引粉丝将更具黏性与忠诚度,而且比直播的消费价值更高。

从这里看出,短视频与直播的融合,它可以让内容创作者首先让用户了解自己的作品,再了解这个人,在三观与喜好、兴趣的匹配之后,再看颜值,这种视频社交模式相对延展了粉丝与创作者的社交关系厚度,并提高了用户的黏性。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短视频更具备投资参考意义,目前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整体趋缓,在流量越来越贵、甚至微信公号流量遭遇瓶颈的当下,短视频流量今年却在飞速增长,这也源于短视频气质是平民化的,是社交+信息获取+娱乐消遣+碎片化阅读的综合体,未来趋势是短视频会成为普通人展示自我的产品,而直播则是更契颜值主播气质的产品。

直播与短视频的定位更类似微博与微信。后者在草根与平民的口碑效应下胜出的机会将会更高一些。

短视频是社交+信息获取+娱乐消遣+碎片化阅读的综合体,未来显然会吸纳更多资金进入,各种短视频达人,量身定做PGC或者专业化生产PGC内容或将率先依赖广告创意植入电商导流模式变现,UGC为核心的个人短视频制作者的内容制作可能也会逐步引导起来,直播平台的下半场,可能需要思考如何融合短视频的形态与内容,突破当前的天花板与增长窘境。 查看全部


文章分析出短视频比直播更有前途原因有:直播用户逐步接近饱和,玩法突破依旧困难想象空间收缩;直播在内容价值沉淀上不如短视频;碎片化场景不适合直播但短视频适合;短视频内容更为聚焦,商业化变现模式操作空间更大……



不久前腾讯投资了快手,引发了人们对于快手这类短视频平台的关注与思考。但据相关消息,2016年发生的的融资事件超过30笔,各类短视频项目融资规模达到53.7亿元,投资机构中不乏红杉资本、真格基金、经纬中国这样的知名创投基金。短视频火起来的原因跟直播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但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短视频似乎更被资本市场与各大互联网巨头所看重,不久前腾讯以3.5亿美元投资快手,阿里20亿资金支持新土豆转型短视频。

今日头条,微博、微信、QQ空间、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平台也都纷纷在短视频领域发力。微博在用秒拍全面替代视频播放服务,优酷爱奇艺基于短视频已经在进行诸多方面的扶持,今日头条则依赖短视频进一步提升了用户时长。

在国外,2013年Instagram被Facebook收购后,短视频流量剧增,如今,Instagram用户的视频浏览时长保持着每半年增长40%的速度。因此,从种种趋势看,短视频被资本市场青睐就不足为奇。但如果短视频在资本市场眼里成为香馍馍,那么受打击的将会是直播。

一方面,直播与短视频的用户某种程度上说是重合的,即都是想用更多的碎片化时间可以打发,而且都是倾向于看视频这一类的内容消费。

而从当前的传输技术与网络环境来看,上传、下载视频都很快,流量越来越便宜,网络越来越快。因此,直播与短视频的内容消费都站在风口上。但短视频这个风口正在上行,直播的风口正在回落。
 
1.直播用户逐步接近饱和,玩法突破依旧困难想象空间收缩​
 
从直播的用户数与突破性来看,当前直播用户已经接近4亿,逐步接近饱和,当前直播平台已经超过200家,当前直播格局也已经基本固化,新的独家兽产生的可能性已经很低。

另外,整个行业的主流都在主打颜值无聊直播,用户陷入审美疲劳,而垂直化领域的直播突围依旧相对困难,想要有新的表现形式的突破也已经越来越难,隔三差五的色情低俗直播被曝光被查处正在影响直播行业的形象与品牌。可以说,直播当前的想象空间被收缩了。

短视频则处于上行的风口上。根据不久前的一份短视频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月,垂直短视频APP的渗透率是19.3%,用户规模超过1.3亿,平均每五个移动网民中就有接近一个是短视频用户。但尽管如此,相对直播的用户规模,短视频还处于迅速增长的人口红利期,增长曲线还远未到顶。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段子以短视频的形式存在,短视频领域出现了诸多颇具想象空间的内容大V,比如一条、二更、王尼玛、陈翔六点半等,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权威媒体也在纷纷生产和制作短视频的形式来寻找新的内容表现形式。

从创业门槛来看,当前各大直播平台都在主打颜值直播,引发了一种用户参与的刻板印象:即我美我直播。这导致在颜值上没有优势的用户群体对参与直播的意愿度就会很低,因此它很难成为普通人人人都愿意的参与的游戏。

而短视频则无需露脸,随手拍,比如快手的崛起则意味着它让这种普通群众找到了一个对普通人的友好度更高,无论颜值如何,人人都可以是主角,因此短视频平台在用户看来,无论是参与感还是认同感,都是更好的展现自我的平台。从这个角度来看,短视频更吸引创业者与用户加入创作参与。

从传播性来看,而短视频的时间比较短,内容精简也意味着干货多,留存和传播性强。比如说一些搞笑类、电影剪辑类、趣味性的短视频,出现在朋友圈或者资讯内容平台的概率更高。

直播即时性、互动性虽然比短视频更强,但它的致命弱点在于缺乏传播性,各种颜值直播虽然符合用户打发碎片化时间的需求,但是不容易沉淀粉丝,用户很难有动力去转发传播一个无聊唠嗑的直播视频,对内容上要求太高。
 
从传播性来看,直播相比剪辑好的趣味性短视频来说,后者更容易引发人们的二次传播。
 
2.直播在内容价值沉淀上不如短视频
 
因此,直播的优点是长时间在线的、实时性好、互动性强,内容展现形式,也造成了直播内容即时性而缺乏价值,它最大的价值在于互动但难以沉淀内容本身的价值,直播完成之后它的价值就已经被消费完了。粉丝在各个直播间跳转之后二次转发传播的可能性小,因为直播相对于短视频,在趣味性与传播性上差了一大截。

所以我们看到,直播内容很少有真正的口碑性的爆款内容,而短视频趣味性搞笑类的东西却很多,这些东西都可以被网友翻出来反复看,二次传播扩散与评论,容易形成爆款,更容易产生商业上的价值与长尾效应。

因为对于视频类的内容,如果无法沉淀内容价值二次传播与扩散,那么意味着它很难留下真正有厚度的东西来拔高它的内容价值与品牌价值。它的缺点是优质内容生产难度也很大,高质量的内容持续产出往往更多依赖机构或团队操作。
 
3.许多线下碎片化场景不适合直播但短视频适合:短视频更易占用碎片时间
 
直播其实对于线下场景有一定的要求并且又有时间、流量上的考量,比如某位关注的主播往往会在特定时间段直播,错过这个时间段,由于缺乏互动,用户或粉丝基本就很难再去看回放。因为直播的核心价值在于互动,二次传播以及回看都没有互动性。可以说,直播成也互动,但败也互动。

另外流量是一个大问题,长时间看直播需要消耗一定的流量,因此它有场景的局限,不具备碎片化随时随地观看的特征,但短视频就不会,基本是以秒或者分钟计算,适用用户在移动碎片化的时间段观看。

之所以说看直播有场景的局限,是因为从国民心理性格上来看,一般不会在一个公众的封闭空间(比如地铁、公交车内)看搔首弄姿的整段网红直播,在排队、等红灯、坐公交、搭地铁等线下碎片化时间场景,直播不是特别适合。

因为从直播当前的内容属性看,以颜值直播与擦边球直播内容为主,看直播更多是一个相对隐私的个人行为,毕竟如果直播一不小心出现低俗内容难免尴尬,需要考虑到周围旁观者的眼光以及个人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品味问题。短视频更多以趣味性与搞笑类内容为主,它适合各种碎片化场景无压力观赏。

从内容形式上看,直播是短时间聚集流量的内容形式,让粉丝有足够的参与感和炫耀性,短视频则提供的是认同感和趣味,是内容创业的一种形式。短视频的优势在于,当前的用户体量与利基市场已经起来,未来会有大量用户追求更为个性化的短视频内容与服务。
 
4.短视频内容更为聚焦,商业化变现模式操作空间更大
 
另外,大部分直播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的无聊直播,而且直播的时间又长,人们更容易在这种无聊的内容影响下精力分散而不断在各个直播间进入退出,而且这类视频形态进行广告植入显得生硬而且没趣。

而短视频一般都会聚焦于某个话题或垂直化的内容领域,当前短视频在电影、搞笑、美食、星座、汽车等各领域均已经在形成一些头部内容大V,这类短视频内容的品质更容易聚集粉丝,继而可以基于内容带入品牌商进入进行商业化变现。

因为内容垂直细分聚焦,所以短视频更容易在视频开头与结尾口播部分顺势“贴片”广告植入,或者围绕短视频主题进行软广告植入,这与软文植入的方式差不多。只不过呈现形式从文字转变为视频。

另外一种是以电商导购这部分商业变现模式与直播类似,都是以网红为主体进行化妆品或者服装的广告植入。其他还有会员收费模式,这类一般是适用于在某一垂直内容领域建立了一定影响力积累了一定量的粉丝,基于粉丝分层进行会员收费,打造圈子文化。

还有一类是品牌商直接入驻短视频平台进行品牌内容输出。Snapchat很早前就开始引入品牌商开设专属频道,为品牌广告打造滤镜,吸引了众多品牌的入驻。比如早在2015年Burberry就首家入驻Snapchat,用户在Snapchat上可以观看Burberry的秀场直播或其他相关的产品信息。

根据第三方监测平台Snaplytics对在Snapchat上独立运营的500个品牌的监测数据显示,接近54.8%的品牌关注用户会看品牌发布的Stories,而其中87.5%的的用户会看完一个品牌整个的Story。

可以知道的是,短视频因为内容更为聚焦,商业化变现模式操作方式也更灵活一些,用户接受度也更高。这说明以内容运营为核心卖点圈粉进行商业化变现比以锥子脸颜值作为卖点去圈粉带来的黏性与竞争力门槛都会更高一些。

从这个意义上看,短视频带来的是真正的粉丝,直播带来的是无聊观众,前者的忠诚度更高,后者从各个直播间不断跳转来满足自身的窥私欲。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对于越来越多的90后甚至00后年轻拍客来说,他们可以以较低门槛拍摄一些原始但个性化的视频内容,在国外,Youtube、Vine、Instagram等平台上,大批年轻拍客活跃非常,短视频无疑更为方便与适用于各种移动场景下的用户视觉化表达。从这个意义上看,直播的使用门槛也要高于短视频。

从当前来看,许多中小型直播平台已经倒下,而许多大的直播平台,为了避免直播平台的用户逃离以及黏性不高的倾向,部分直播平台已经通过引入短视频来救场了。比如映客和花椒开始推出「视频」和「附近」功能,而陌陌也开始引入短视频进行内容沉淀并且承担变现任务。
 
5.直播占用大量带宽,出来的内容却是大量的“工业废水”
 
说到底,从当前直播行业的疲态与短板来看,直播占用大量带宽,出来的内容却是大量的“工业废水”,商业模式难以成型,从投资回报率来看,变现周期长而且产出投入不对等。

从未来的趋势看,短视频与直播两种形式都会并存,但短视频的生命力会更长久,它是一个相对慢热的产品形态,并且基于垂直细分以及专业领域的内容挖掘达人的想象空间会更大,所以一定程度上,短视频比直播更像一个内容型产品,它会逐步蚕食直播的粉丝,这两种内容形态的并存与融合会成为下一个趋势。
 
短视频与直播融合或能突破当前增长的天花板
 
在短视频与直播的融合来看,可以谈谈快手这款产品。它是通过以短视频内容为核心来运营,依赖算法推荐用户喜欢的内容,用户可以基于相关感兴趣的短视频内容来考虑是否订阅其直播,用户关注的短视频内容运营者,其直播内容也会出现在用户的信息流内容之中。

也就是说,快手当前以短视频为内容先导来融合直播,即内容创造者在平台上发布能够展现自己个性、专业或有趣的短视频,粉丝对内容进行消费和传播之后感兴趣,就会关注创造者。创作者以短视频内容作为连接粉丝的触点,开通直播并引导用户关注其直播动向再获得打赏收益。

从这里看出,短视频作为内容触达粉丝的重要载体,由它来开路连接粉丝比直播开直播间吸引粉丝将更具黏性与忠诚度,而且比直播的消费价值更高。

从这里看出,短视频与直播的融合,它可以让内容创作者首先让用户了解自己的作品,再了解这个人,在三观与喜好、兴趣的匹配之后,再看颜值,这种视频社交模式相对延展了粉丝与创作者的社交关系厚度,并提高了用户的黏性。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短视频更具备投资参考意义,目前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整体趋缓,在流量越来越贵、甚至微信公号流量遭遇瓶颈的当下,短视频流量今年却在飞速增长,这也源于短视频气质是平民化的,是社交+信息获取+娱乐消遣+碎片化阅读的综合体,未来趋势是短视频会成为普通人展示自我的产品,而直播则是更契颜值主播气质的产品。

直播与短视频的定位更类似微博与微信。后者在草根与平民的口碑效应下胜出的机会将会更高一些。

短视频是社交+信息获取+娱乐消遣+碎片化阅读的综合体,未来显然会吸纳更多资金进入,各种短视频达人,量身定做PGC或者专业化生产PGC内容或将率先依赖广告创意植入电商导流模式变现,UGC为核心的个人短视频制作者的内容制作可能也会逐步引导起来,直播平台的下半场,可能需要思考如何融合短视频的形态与内容,突破当前的天花板与增长窘境。

如何利用抖音短视频吸精准粉,做到日引流轻松过千?

newsman 发表了文章 • 2017-10-21 00:26 • 来自相关话题

最近看到一个音乐的短视频社区很火,很多网红都在玩,这个音乐短视频社区就叫抖音。名字蛮二次元的感觉,但是多人的地方自然就有流量,那今天就给大家讲讲关于如何利用这个抖音引流的那些事!
 
哪些渠道的效果会比较好:
 
一、抖音平台评论区引流

可以先去注册几个小号,然后专门去寻找跟自己定位差不多并且粉丝多的账号,找评论区人比较多的地方,发布提前编辑好的引流话术,话术一定要特别一点才能吸引人。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用小号推大号,这样才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而且小号的头像尽量要让人感觉专业的样子,比如头像还有个性签名,这些东西都是别人第一眼能看到的东西。

二、QQ群和微信群引流

QQ群直接就是关键字搜索就可以了,着重选择付费群,因为里面的流量质量会比较高一些,当然其他的群也可以加入,毕竟为自己的账号吸收一些粉丝也没有坏处。

微信群的话虽然说比较私密,搜索起来可以没有QQ群那么方便,但是网上还是有很多地方有微信群的踪迹的,大家也可以利用查找微信群二维码的工具,查找相关的微信音乐群。

而且在后期,如果自己有特意的在各个群里面比较活跃,提升自己的知名,就会有很多粉丝或者志同道合的人添加,这个时候自己也可以建属于自己的QQ群或者微信群。
 
三、传统的音乐平台引流

传统的音乐平台做得比较靠前的两个应该属于网易云音乐和酷狗音乐,这两个平台都是想往音乐社区方面发展的平台,资源和粉丝数量相对应的来讲也是比较丰富的,粉丝质量也比较高,用户的互动率也很高。

尤其是网易云音乐上面有很多歌曲的的评论都是上百万条,通常热门评论的点赞数都是几十万,可想而这里面的流量有多大。
 
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评论来吸引别人的关注,除了引流话术的话,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根据歌曲的特性来评论,让我们的头像、名字和主页得到曝光得到引流效果,而评论内容不涉及引流话术,这两种方式大家都可以试一下。
 
四、微博引流

微博的大V,用户多,流量足。我们可以针对我们账号来引流,首先我们的定位是年轻人,那我们就可以微博大V或者热门话题引流,然后在大V刚刚发出的微博还没有人来得及评论时,就要抢占先机,快速评论;其次我们账号定位音乐社区,所以我们可以去寻找有关音乐类的大V、唱歌明星微博下面评论,也可以蹭微博热点引流,比如音乐节之类的。

或许有人会问,不会写吸引人的评论怎么办。没关系,你只要会复制粘贴就好。平时留意收集一些精彩评论,最好是选那种通用型的,就是不管对方发什么内容,你都能用得上。然后一旦发现大V一条新的微博出来,就直接复制粘贴上去。

总结:

通过一系列的推广手段之后,大家就不要把辛辛苦苦引来的流给浪费了,最好都引导到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或者个人微信号。后期只需要我们在微信公众号上和个人微信号持续的输出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忠诚度就可以了。只要手上有一批忠诚的粉丝,再通过一些活动去维护好,后期变现就不会很难了。 查看全部
最近看到一个音乐的短视频社区很火,很多网红都在玩,这个音乐短视频社区就叫抖音。名字蛮二次元的感觉,但是多人的地方自然就有流量,那今天就给大家讲讲关于如何利用这个抖音引流的那些事!
 
哪些渠道的效果会比较好:
 
一、抖音平台评论区引流

可以先去注册几个小号,然后专门去寻找跟自己定位差不多并且粉丝多的账号,找评论区人比较多的地方,发布提前编辑好的引流话术,话术一定要特别一点才能吸引人。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用小号推大号,这样才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而且小号的头像尽量要让人感觉专业的样子,比如头像还有个性签名,这些东西都是别人第一眼能看到的东西。

二、QQ群和微信群引流

QQ群直接就是关键字搜索就可以了,着重选择付费群,因为里面的流量质量会比较高一些,当然其他的群也可以加入,毕竟为自己的账号吸收一些粉丝也没有坏处。

微信群的话虽然说比较私密,搜索起来可以没有QQ群那么方便,但是网上还是有很多地方有微信群的踪迹的,大家也可以利用查找微信群二维码的工具,查找相关的微信音乐群。

而且在后期,如果自己有特意的在各个群里面比较活跃,提升自己的知名,就会有很多粉丝或者志同道合的人添加,这个时候自己也可以建属于自己的QQ群或者微信群。
 
三、传统的音乐平台引流

传统的音乐平台做得比较靠前的两个应该属于网易云音乐和酷狗音乐,这两个平台都是想往音乐社区方面发展的平台,资源和粉丝数量相对应的来讲也是比较丰富的,粉丝质量也比较高,用户的互动率也很高。

尤其是网易云音乐上面有很多歌曲的的评论都是上百万条,通常热门评论的点赞数都是几十万,可想而这里面的流量有多大。
 
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评论来吸引别人的关注,除了引流话术的话,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根据歌曲的特性来评论,让我们的头像、名字和主页得到曝光得到引流效果,而评论内容不涉及引流话术,这两种方式大家都可以试一下。
 
四、微博引流

微博的大V,用户多,流量足。我们可以针对我们账号来引流,首先我们的定位是年轻人,那我们就可以微博大V或者热门话题引流,然后在大V刚刚发出的微博还没有人来得及评论时,就要抢占先机,快速评论;其次我们账号定位音乐社区,所以我们可以去寻找有关音乐类的大V、唱歌明星微博下面评论,也可以蹭微博热点引流,比如音乐节之类的。

或许有人会问,不会写吸引人的评论怎么办。没关系,你只要会复制粘贴就好。平时留意收集一些精彩评论,最好是选那种通用型的,就是不管对方发什么内容,你都能用得上。然后一旦发现大V一条新的微博出来,就直接复制粘贴上去。

总结:

通过一系列的推广手段之后,大家就不要把辛辛苦苦引来的流给浪费了,最好都引导到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或者个人微信号。后期只需要我们在微信公众号上和个人微信号持续的输出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忠诚度就可以了。只要手上有一批忠诚的粉丝,再通过一些活动去维护好,后期变现就不会很难了。

为什么说短视频是当下内容创业的一个风口?

newsman 发表了文章 • 2017-10-19 00:40 • 来自相关话题

技术突破,新媒体传播手段渐趋多样化,文字、图片、语音、动图、短视频成为并列表现元素,组合产生“感官协同效应”。其中,短视频作为传播媒介的“新宠”,传播效率最高,不断收获好评,被称为内容创业的下一个风口,引爆投资热潮。本文试从消费端、生产端、平台端、投资端四个维度分析移动短视频的生态现状及优化方式,以期为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2013年,短视频在我国起步。经过三年积累,行业生态之战打响。2016年底,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我国移动短视频用户规模超1.5亿,以2016年10月公布的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10.55亿为参考,则意味着7个网民中就有1人为短视频用户。在2017年第一季度国内短视频应用市场报告中,快手以绝对优势领跑,Faceu、美拍、头条视频组成第二梯队,最右、秒拍、小影、小咖秀、抖音、蛙趣等紧随其后。在传媒界,短视频也成为报道“利器”,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皆在密集地向短视频行业进军。

在人员配置上,澎湃新闻前CEO邱兵创办“梨视频”,《外滩画报》原总编辑徐沪生创办“一条”视频,《三联生活周刊》原副主编苗炜成为“刻画视频”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内容官,壹读传媒原总编辑马昌博投身“视知传媒”,一批执掌内容的总编级别元老争相下海。在业务扩展上,新华社推出“15秒”,新京报与腾讯联手打造“我们视频”,界面新闻发布“箭厂”,南方周末成立“南瓜视业”,浙江日报社上线“辣焦视频”,传统媒体跟进速度不输新媒体。在资金上,今日头条、腾讯QQ、一下科技相继投资10亿元补贴短视频项目,一时间行业门槛10亿元+。纵观全局,正是消费端、生产端、平台端、投资端四方的互相牵制、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了短视频行业生态链的形成。

一、消费端:提供高服务,用户需求催生原动力

挖掘用户需求,拓展服务空间。随着4G、1080P高清大屏等网络硬件配置的普及,移动网速、流量资费的优化,移动互联网产品更新周期缩短,不断涌现出新的传播介质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与图文相比,在单位时间内,观看短视频比阅读图文获得的信息量既丰富又直观,信息密度高。同时,短视频“去阅读化”的特征迎合了被互联网宠懒的部分受众的需求,没有人愿意花过多时间完整地阅读长篇文章。与长视频相比,时长5分钟以内的短视频,不再局限于综艺节目、影视剧单一领域,而是涉足各行各业的宣传,它以更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的特点带动了用户的消费热情,使之迅速成为国民级应用。

用户体量带动市场热度。有流量的领域就有商机,短视频的低准入门槛吸引了过亿的用户体量。短视频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适宜于人们在任何场景接受内容。不需固定一处,人们可随时随地观看短视频,浏览完即可退出,较好地填补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带动了流量的生成。2016年,短视频在微博平台的播放量峰值达到23亿次,人均播放时长15.2分钟,每天发布量达32万条。2017年,今日头条90秒动画短视频《黄逗菌》播放量过亿。截至2017年4月,今日头条短视频日VV(Video View,视频播放量)达16亿。
 
社交需求推动行业发展。短视频的社交互动属性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传者双方的“使用与满足”。在Papi酱、“蓝瘦香菇”等明星或网红带动下,意见领袖领导全民参与玩转热潮,用户开始自觉加入并分享短视频,养成使用习惯。其中原因有两点,一是源于微信、微博、美图秀秀等应用程序的技术给力,信息传播即时性吸引大众。二是短视频满足了用户求关注的心理诉求,分享短视频成为一种社交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放下生活工作压力,更好地进行自我展示,也满足了朋友圈里一群好奇心人窥私欲,互动频率高。
 
自制内容促进用户参与。在短视频制作技术门槛低、内容形成容易的前提下,UGC(User Created Content,用户产生内容)价值提升,短视频赋予用户更加生动直接地表达方式,人人都能成为行业生产者,自制内容、原创视频占据了短视频数量的半壁江山,大大提升了每个人的参与感,仿佛觉得在虚拟空间中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领地。综上,只有满足用户需求,极力调动用户积极性,使用户将短视频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个行业才有足够的原动力,生态链才得以形成。
 
二、生产端:坚持高质量,优质IP 是核心竞争力

做好内容营销才能吸粉吸金。新媒体创业热潮下,层出不穷的是形式,头部内容、优质IP实属稀缺资源。IP(Intellectual Property),意为知识产权。优质IP,即指好内容。对于传媒行业来说,短视频只是发展的补充形式,坚持内容为王仍是行业共识。

抓住顶尖性的头部内容。在内容创业规划中,包括但不限于规模经济这一要求,单纯求数量并不能做优产业,事实上真正主导行业走向的是各家的头部内容,即少数精品。一个平台里,往往只有少数顶级的优秀内容才能吸引用户,这部分内容是区别于其他平台的王牌作品。主持人马东曾经说过:“内容领域就像一座金字塔,头部内容只占5%,前20%的叫优质内容,而剩下的就是普通内容,只有少数头部内容能拿到最高的价值”。④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短视频行业,只有拿出为人称赞的代表作、成名作才能在行业浪潮中取胜,也能尽快变现成功,迈向商业化道路。

用原创力维持行业生命。在盗版抄袭泛滥、同质化严重的大环境下,努力创作原创视频是维持平台生命力的公开秘诀,有原创标记的短视频也能获得更多广告收入。现如今,在两微一端上,整合、拼接、编辑已经演变为一种生存技能,即使没有立足一线现场的采写人员、摄影人员,平台也能凭借转载或摘编网络消息发布一篇报道或一部视频。然而,随着相关政策持续收紧,管控加强,盗版之路渐窄,原创力更加珍贵。短视频提高原创力的路径有很多,除了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产生内容)外,用户也能为原创力贡献一份力量。不同于繁冗的专业非线性编辑软件,短视频剪辑、滤镜、特效、水印、音乐功能基本一键搞定,用户能够轻松编辑一份充满魔性又有趣的作品。在短视频行业,内容制作正在从专业桎梏中走出来。“小白”也能制作上传视频。此外,在全民参与热潮中,人人都是摄像师,都能记录新闻事件,所贡献的创意点数以亿计。

构建垂直深耕视频生态。在初期泛娱乐化吸睛后,各短视频行业大咖提早细分市场,以地区或以垂直领域分块找到擅长领地,深耕下去产生专业内容才是长久之计。在“二更”视频上,“更上海”“更成都”“更北京”板块以城市相区分,更有层次。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平台,新浪微博短视频涉足财经、体育、教育、美食、运动、时尚、美妆等多个垂直领域,与大批MCN(Multi-Channel Network,可简单解释为网红经济公司)机构公司合作,由机构旗下的视频作者产生专门领域的专业内容,截至2017年4月,新浪微博平台月阅读量超百亿的短视频领域已达18个。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垂直类短视频app主要分为内容发布型、摄影工具型、社交平台型这3种。内容发布型以火山小视频、有料为代表,摄影工具型以VUE、逗拍为代表,社交平台型以快手、美拍为代表。
 
三、平台端:维持高粘性,多渠道曝光扩大影响

好内容+好平台,才能实现信息的最大曝光度。以下从传播渠道与内容分发两方面分析平台端对短视频行业的贡献度。

从微信公众号过渡到自媒体。在短视频起步阶段的平台选择上,任何app沉淀用户的能力都不及微信公众号。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许多短视频创业者并没有按往常惯例直接去开发新的客户端,而是选择微信公众号平台作为创业根据地,以此起家。比如,“一条”视频创办于2014年9月,首先在微信上开办公众号,以每天一条的形式发布短视频。“二更”视频创办于2014年底,也首先在微信上开办公众号,“二更”每晚发布一条原创视频。然而,随着微信公众号红利期的消退和短视频产业的做大,各家创业者开始不再单纯依赖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去公众号”时代到来,自媒体平台崛起。其中,“二更”视频建立起“1+T+N+S”全网推广平台体系。“1”指微信公众号,“T”指微博、今日头条号等头部流量平台,“S”指地铁电视、楼宇屏幕等各式各样的小流量平台。短视频全网推广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提高信息的曝光度,在全网推广中也可以凭借平台分成盈利。

内容分发提高推送精准性。良好的内容分发能够真正建立起用户与内容的高效连接,提升平台的竞争力。短视频用户基数大,平台供量足才能满足受众每天观看的需求。但如果所有视频没有标签、没有归类,则很难找到忠实受众群,传播效率低。这就需要平台进行细化市场、内容分发来迎合受众的精准诉求。内容分发分为智能分发和人工分发两条路径。智能分发,又包括算法归类和搜索热度两部分。按算法进行归类,即通过用户的浏览频率进行视频推荐。这一做法目前尚有短板,因为成长初期,用户的喜好暂无规律可循。搜索热度,指的是因关键词搜索热度高入选关注榜单前列的视频内容,该内容一般与当前议论度较高的社会事件有关。人工分发,又包括订阅和社交分发两部分。订阅,指的是在登陆应用状态下,用户订阅频道,主动选择观看的内容。社交分发,指的是用户将视频转载至微信、微博、Facebook的自发行为。微信朋友圈中的受众,很大一部分与自己同一行业、同一学历,关注点、兴趣点重合度高,社交分发的效果尤佳,能够形成裂变式传播。
 
四、投资端:立足高回报,盈利途径更加多元化

高回报是创业的终极目标。只有烧钱换来赚钱,短视频行业的生态链才算完整和稳定。随着短视频行业发展渐趋火爆,盈利视野变得更加广阔,变现潜力得到普遍认可。有人说,行业盈利已经在路上了。

注意力经济。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当下的网红经济、粉丝经济、明星经济都可归结为由赢得注意力衍生的经济价值。短视频内容素材紧跟社会热点,是视觉争夺战下的“眼球经济”。借着短视频发展东风,普通人作为视频主角获得注意力成为常态,像Papi酱一样的现象级网红身价暴涨,堪比一线明星。并且,与明星经济相比,网红营销更加接地气,变现方式更为随意,除了收打赏钱从观众中获取收益外,还有商业合作、话题炒作、微商推销等多种路径。2016年3月,Papi酱获得1200万元投资,身价估值上亿。2016年4月,Papi酱贴片广告竞拍额达到2200万元。相比于短视频的低制作成本,这部分收益是可观的。

广告+电商。传统的盈利模式不能抛弃。2016年,短视频行业相关项目融资超30笔,金额达53.7亿元,投资热潮形成。行业变现能力获得认可,广告+电商成为一条众所周知的盈利模式。在广告领地,软硬广告兼存,有冠名、口播、植入、定制、角标等硬广告形式,也有利用故事化叙事策划成功的软广告,又称为原生广告,模糊了广告与内容的界线,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相关理念。在电商领地,有美食、美妆等栏目,通过普及知识、分享窍门、降价促销可以售卖相关产品,通过转化率盈利。比如美食栏目,既能宣传餐厅,又能植入电器广告。在电商领域,短视频行业开始与各类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渠道互换,获取利润分成。此外,在付费领地,尝试让用户掏钱,虽然目前普及率不高,但也是一个盈利方向。

应该警惕的是,短视频盈利应通过规范性途径。近年,利益驱使下短视频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低俗、虚假、色情、暴力的内容应大大排斥。“优衣库试衣间短视频”所引发的舆论热议则是一起负面案例。

五、结语

有视频未必有真相,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短视频来表达。作为传播介质之一,短视频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虽然今日正值繁荣时代,明天也将出现它的颠覆者。目前业界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规避市场暗礁,从短视频行业的生态链四端来优化运营模式。 查看全部
技术突破,新媒体传播手段渐趋多样化,文字、图片、语音、动图、短视频成为并列表现元素,组合产生“感官协同效应”。其中,短视频作为传播媒介的“新宠”,传播效率最高,不断收获好评,被称为内容创业的下一个风口,引爆投资热潮。本文试从消费端、生产端、平台端、投资端四个维度分析移动短视频的生态现状及优化方式,以期为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2013年,短视频在我国起步。经过三年积累,行业生态之战打响。2016年底,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我国移动短视频用户规模超1.5亿,以2016年10月公布的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10.55亿为参考,则意味着7个网民中就有1人为短视频用户。在2017年第一季度国内短视频应用市场报告中,快手以绝对优势领跑,Faceu、美拍、头条视频组成第二梯队,最右、秒拍、小影、小咖秀、抖音、蛙趣等紧随其后。在传媒界,短视频也成为报道“利器”,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皆在密集地向短视频行业进军。

在人员配置上,澎湃新闻前CEO邱兵创办“梨视频”,《外滩画报》原总编辑徐沪生创办“一条”视频,《三联生活周刊》原副主编苗炜成为“刻画视频”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内容官,壹读传媒原总编辑马昌博投身“视知传媒”,一批执掌内容的总编级别元老争相下海。在业务扩展上,新华社推出“15秒”,新京报与腾讯联手打造“我们视频”,界面新闻发布“箭厂”,南方周末成立“南瓜视业”,浙江日报社上线“辣焦视频”,传统媒体跟进速度不输新媒体。在资金上,今日头条、腾讯QQ、一下科技相继投资10亿元补贴短视频项目,一时间行业门槛10亿元+。纵观全局,正是消费端、生产端、平台端、投资端四方的互相牵制、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了短视频行业生态链的形成。

一、消费端:提供高服务,用户需求催生原动力

挖掘用户需求,拓展服务空间。
随着4G、1080P高清大屏等网络硬件配置的普及,移动网速、流量资费的优化,移动互联网产品更新周期缩短,不断涌现出新的传播介质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与图文相比,在单位时间内,观看短视频比阅读图文获得的信息量既丰富又直观,信息密度高。同时,短视频“去阅读化”的特征迎合了被互联网宠懒的部分受众的需求,没有人愿意花过多时间完整地阅读长篇文章。与长视频相比,时长5分钟以内的短视频,不再局限于综艺节目、影视剧单一领域,而是涉足各行各业的宣传,它以更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的特点带动了用户的消费热情,使之迅速成为国民级应用。

用户体量带动市场热度。有流量的领域就有商机,短视频的低准入门槛吸引了过亿的用户体量。短视频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适宜于人们在任何场景接受内容。不需固定一处,人们可随时随地观看短视频,浏览完即可退出,较好地填补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带动了流量的生成。2016年,短视频在微博平台的播放量峰值达到23亿次,人均播放时长15.2分钟,每天发布量达32万条。2017年,今日头条90秒动画短视频《黄逗菌》播放量过亿。截至2017年4月,今日头条短视频日VV(Video View,视频播放量)达16亿。
 
社交需求推动行业发展。短视频的社交互动属性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传者双方的“使用与满足”。在Papi酱、“蓝瘦香菇”等明星或网红带动下,意见领袖领导全民参与玩转热潮,用户开始自觉加入并分享短视频,养成使用习惯。其中原因有两点,一是源于微信、微博、美图秀秀等应用程序的技术给力,信息传播即时性吸引大众。二是短视频满足了用户求关注的心理诉求,分享短视频成为一种社交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放下生活工作压力,更好地进行自我展示,也满足了朋友圈里一群好奇心人窥私欲,互动频率高。
 
自制内容促进用户参与。在短视频制作技术门槛低、内容形成容易的前提下,UGC(User Created Content,用户产生内容)价值提升,短视频赋予用户更加生动直接地表达方式,人人都能成为行业生产者,自制内容、原创视频占据了短视频数量的半壁江山,大大提升了每个人的参与感,仿佛觉得在虚拟空间中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领地。综上,只有满足用户需求,极力调动用户积极性,使用户将短视频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个行业才有足够的原动力,生态链才得以形成。
 
二、生产端:坚持高质量,优质IP 是核心竞争力

做好内容营销才能吸粉吸金。新媒体创业热潮下,层出不穷的是形式,头部内容、优质IP实属稀缺资源。IP(Intellectual Property),意为知识产权。优质IP,即指好内容。对于传媒行业来说,短视频只是发展的补充形式,坚持内容为王仍是行业共识。

抓住顶尖性的头部内容。在内容创业规划中,包括但不限于规模经济这一要求,单纯求数量并不能做优产业,事实上真正主导行业走向的是各家的头部内容,即少数精品。一个平台里,往往只有少数顶级的优秀内容才能吸引用户,这部分内容是区别于其他平台的王牌作品。主持人马东曾经说过:“内容领域就像一座金字塔,头部内容只占5%,前20%的叫优质内容,而剩下的就是普通内容,只有少数头部内容能拿到最高的价值”。④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短视频行业,只有拿出为人称赞的代表作、成名作才能在行业浪潮中取胜,也能尽快变现成功,迈向商业化道路。

用原创力维持行业生命。在盗版抄袭泛滥、同质化严重的大环境下,努力创作原创视频是维持平台生命力的公开秘诀,有原创标记的短视频也能获得更多广告收入。现如今,在两微一端上,整合、拼接、编辑已经演变为一种生存技能,即使没有立足一线现场的采写人员、摄影人员,平台也能凭借转载或摘编网络消息发布一篇报道或一部视频。然而,随着相关政策持续收紧,管控加强,盗版之路渐窄,原创力更加珍贵。短视频提高原创力的路径有很多,除了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产生内容)外,用户也能为原创力贡献一份力量。不同于繁冗的专业非线性编辑软件,短视频剪辑、滤镜、特效、水印、音乐功能基本一键搞定,用户能够轻松编辑一份充满魔性又有趣的作品。在短视频行业,内容制作正在从专业桎梏中走出来。“小白”也能制作上传视频。此外,在全民参与热潮中,人人都是摄像师,都能记录新闻事件,所贡献的创意点数以亿计。

构建垂直深耕视频生态。在初期泛娱乐化吸睛后,各短视频行业大咖提早细分市场,以地区或以垂直领域分块找到擅长领地,深耕下去产生专业内容才是长久之计。在“二更”视频上,“更上海”“更成都”“更北京”板块以城市相区分,更有层次。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平台,新浪微博短视频涉足财经、体育、教育、美食、运动、时尚、美妆等多个垂直领域,与大批MCN(Multi-Channel Network,可简单解释为网红经济公司)机构公司合作,由机构旗下的视频作者产生专门领域的专业内容,截至2017年4月,新浪微博平台月阅读量超百亿的短视频领域已达18个。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垂直类短视频app主要分为内容发布型、摄影工具型、社交平台型这3种。内容发布型以火山小视频、有料为代表,摄影工具型以VUE、逗拍为代表,社交平台型以快手、美拍为代表。
 
三、平台端:维持高粘性,多渠道曝光扩大影响

好内容+好平台,才能实现信息的最大曝光度。以下从传播渠道与内容分发两方面分析平台端对短视频行业的贡献度。

从微信公众号过渡到自媒体。在短视频起步阶段的平台选择上,任何app沉淀用户的能力都不及微信公众号。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许多短视频创业者并没有按往常惯例直接去开发新的客户端,而是选择微信公众号平台作为创业根据地,以此起家。比如,“一条”视频创办于2014年9月,首先在微信上开办公众号,以每天一条的形式发布短视频。“二更”视频创办于2014年底,也首先在微信上开办公众号,“二更”每晚发布一条原创视频。然而,随着微信公众号红利期的消退和短视频产业的做大,各家创业者开始不再单纯依赖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去公众号”时代到来,自媒体平台崛起。其中,“二更”视频建立起“1+T+N+S”全网推广平台体系。“1”指微信公众号,“T”指微博、今日头条号等头部流量平台,“S”指地铁电视、楼宇屏幕等各式各样的小流量平台。短视频全网推广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提高信息的曝光度,在全网推广中也可以凭借平台分成盈利。

内容分发提高推送精准性。良好的内容分发能够真正建立起用户与内容的高效连接,提升平台的竞争力。短视频用户基数大,平台供量足才能满足受众每天观看的需求。但如果所有视频没有标签、没有归类,则很难找到忠实受众群,传播效率低。这就需要平台进行细化市场、内容分发来迎合受众的精准诉求。内容分发分为智能分发和人工分发两条路径。智能分发,又包括算法归类和搜索热度两部分。按算法进行归类,即通过用户的浏览频率进行视频推荐。这一做法目前尚有短板,因为成长初期,用户的喜好暂无规律可循。搜索热度,指的是因关键词搜索热度高入选关注榜单前列的视频内容,该内容一般与当前议论度较高的社会事件有关。人工分发,又包括订阅和社交分发两部分。订阅,指的是在登陆应用状态下,用户订阅频道,主动选择观看的内容。社交分发,指的是用户将视频转载至微信、微博、Facebook的自发行为。微信朋友圈中的受众,很大一部分与自己同一行业、同一学历,关注点、兴趣点重合度高,社交分发的效果尤佳,能够形成裂变式传播。
 
四、投资端:立足高回报,盈利途径更加多元化

高回报是创业的终极目标。只有烧钱换来赚钱,短视频行业的生态链才算完整和稳定。随着短视频行业发展渐趋火爆,盈利视野变得更加广阔,变现潜力得到普遍认可。有人说,行业盈利已经在路上了。

注意力经济。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当下的网红经济、粉丝经济、明星经济都可归结为由赢得注意力衍生的经济价值。短视频内容素材紧跟社会热点,是视觉争夺战下的“眼球经济”。借着短视频发展东风,普通人作为视频主角获得注意力成为常态,像Papi酱一样的现象级网红身价暴涨,堪比一线明星。并且,与明星经济相比,网红营销更加接地气,变现方式更为随意,除了收打赏钱从观众中获取收益外,还有商业合作、话题炒作、微商推销等多种路径。2016年3月,Papi酱获得1200万元投资,身价估值上亿。2016年4月,Papi酱贴片广告竞拍额达到2200万元。相比于短视频的低制作成本,这部分收益是可观的。

广告+电商。传统的盈利模式不能抛弃。2016年,短视频行业相关项目融资超30笔,金额达53.7亿元,投资热潮形成。行业变现能力获得认可,广告+电商成为一条众所周知的盈利模式。在广告领地,软硬广告兼存,有冠名、口播、植入、定制、角标等硬广告形式,也有利用故事化叙事策划成功的软广告,又称为原生广告,模糊了广告与内容的界线,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相关理念。在电商领地,有美食、美妆等栏目,通过普及知识、分享窍门、降价促销可以售卖相关产品,通过转化率盈利。比如美食栏目,既能宣传餐厅,又能植入电器广告。在电商领域,短视频行业开始与各类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渠道互换,获取利润分成。此外,在付费领地,尝试让用户掏钱,虽然目前普及率不高,但也是一个盈利方向。

应该警惕的是,短视频盈利应通过规范性途径。近年,利益驱使下短视频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低俗、虚假、色情、暴力的内容应大大排斥。“优衣库试衣间短视频”所引发的舆论热议则是一起负面案例。

五、结语

有视频未必有真相,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短视频来表达。作为传播介质之一,短视频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虽然今日正值繁荣时代,明天也将出现它的颠覆者。目前业界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规避市场暗礁,从短视频行业的生态链四端来优化运营模式。

微博热门话题怎么玩?教你蹭热点顺便引流

newsman 发表了文章 • 2017-10-19 00:27 • 来自相关话题

关于热门话题怎么玩?@WeMedia 做了很全面的介绍和经验分享,我也是看了她的分享后尝试着玩一玩,但没有太刻意,有空的时候发现有我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就凑个热闹。在这里也分享一下我的一点点经验:

1)既然叫热门话题,那就要趁热打铁,过了这个热度,效果差很多;

2)不能为了刻意去玩热门话题,否则有一种活在别人的影子里的感觉,有点失去自我,每天不能玩太多;

3)一个热门话题不能连续发,第二的效果会差很多很多,昨晚我已测试过;

4)之所以成为热门话题,说明关注的人很多,在发微博时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引起共鸣,不只是凑热闹。我发了关于“疫苗事件”的一段话,引起了小范围的共鸣。昨晚参与了“女贼快去自首”的热门话题,就写了五个字,阅读量有11万。 查看全部
关于热门话题怎么玩?@WeMedia 做了很全面的介绍和经验分享,我也是看了她的分享后尝试着玩一玩,但没有太刻意,有空的时候发现有我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就凑个热闹。在这里也分享一下我的一点点经验:

1)既然叫热门话题,那就要趁热打铁,过了这个热度,效果差很多;

2)不能为了刻意去玩热门话题,否则有一种活在别人的影子里的感觉,有点失去自我,每天不能玩太多;

3)一个热门话题不能连续发,第二的效果会差很多很多,昨晚我已测试过;

4)之所以成为热门话题,说明关注的人很多,在发微博时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引起共鸣,不只是凑热闹。我发了关于“疫苗事件”的一段话,引起了小范围的共鸣。昨晚参与了“女贼快去自首”的热门话题,就写了五个字,阅读量有11万。

旧iPhone变慢了?是有可能,但别再被网络谣言欺骗了

Applealmond 发表了文章 • 2017-10-16 22:41 • 来自相关话题

每当推出新版 iOS 之后,总是有不少人感觉手机变慢了、变耗电了,甚至有不少人认为这就是苹果逼你更换新机的阴谋;最近,这样的说法又再一次被提了出来,而主因莫过于网路上的“哈佛研究,iPhone新机一出旧机就变慢”这样的新闻。到底苹果真的会这么做吗?这个哈佛研究又是哪来的?

别把“哈佛研究”当圣旨

其实,这篇所谓的“哈佛研究”,不过就是哈佛学生在课堂上做的研究报导,而非严谨的科学论文;再来,这篇研究其实是根据“Google Trends”的搜寻结果,统计出某一个关键字在特定时间内被搜寻的数量。该名学生发现,每当新 iPhone 推出时,“iPhone Slow”这样的关键字被搜寻的比例就会增加:

但,搜寻“iPhone变慢”的人变多了,就代表 iPhone 真的变慢了吗?这之间并没有严谨的因果关系,这句话也不是我说的,哈佛经济学教授 Mullainathan 也表示,单以搜索数据来讲,没办法作为手机变慢的证据,况且,旧手机变慢本来就有一定的合理性。

iPhone 真的变慢了?还是你感觉变慢了?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会觉得手上的 iPhone 变慢了呢?这里可以从几个角度分析,首先,当新款 iPhone 发表时,通常也是新版 iOS 刚发布不久的时候。而刚发布的 iOS 即便是正式版,通常也不是最稳定的版本,像是 iOS 10 要一直到 iOS 10.1 之后才较稳定,iOS 11 至今为止都不算太稳定。

搭载不稳定的 iOS,不要说你感觉手机变慢了,就连最新版的 iPhone 也是差不多的体验。因此,第一个可能并非苹果刻意让你的手机变慢,而是不稳定的 iOS 本来就会造成的节果。

第二个,就是所谓的“旧款iPhone”到底有多旧?每次的 iOS 都是为了新款的 iPhone 所设计,因此旧款 iPhone 本来就有一定机会适应不良。事实上,苹果也不可能在每次的 iOS 更新都完美兼顾数年前的机种,要把部分功能优化,就势必需要用到更多的处理器效能,而效能不够强大的旧款 iPhone 自然就会比较钝、比较耗电。

所以,真的有比较慢吗?

数据会说话,根据 Futuremark 的 3DMark 测试软体的数据,其实在 iPhone  更新 iOS 后,效能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他们根据 iPhone 5S 之后的机种,测试了 iOS 9 / iOS 10 / iOS 11 的跑分数据,即便有所差异(这是正常的),也远不及网路上所说的“显著变慢”状况。

所以 iPhone 感受变慢的真正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iOS 不稳定,或者根本是大家的心理作用罢了。 查看全部
每当推出新版 iOS 之后,总是有不少人感觉手机变慢了、变耗电了,甚至有不少人认为这就是苹果逼你更换新机的阴谋;最近,这样的说法又再一次被提了出来,而主因莫过于网路上的“哈佛研究,iPhone新机一出旧机就变慢”这样的新闻。到底苹果真的会这么做吗?这个哈佛研究又是哪来的?

别把“哈佛研究”当圣旨

其实,这篇所谓的“哈佛研究”,不过就是哈佛学生在课堂上做的研究报导,而非严谨的科学论文;再来,这篇研究其实是根据“Google Trends”的搜寻结果,统计出某一个关键字在特定时间内被搜寻的数量。该名学生发现,每当新 iPhone 推出时,“iPhone Slow”这样的关键字被搜寻的比例就会增加:

但,搜寻“iPhone变慢”的人变多了,就代表 iPhone 真的变慢了吗?这之间并没有严谨的因果关系,这句话也不是我说的,哈佛经济学教授 Mullainathan 也表示,单以搜索数据来讲,没办法作为手机变慢的证据,况且,旧手机变慢本来就有一定的合理性。

iPhone 真的变慢了?还是你感觉变慢了?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会觉得手上的 iPhone 变慢了呢?这里可以从几个角度分析,首先,当新款 iPhone 发表时,通常也是新版 iOS 刚发布不久的时候。而刚发布的 iOS 即便是正式版,通常也不是最稳定的版本,像是 iOS 10 要一直到 iOS 10.1 之后才较稳定,iOS 11 至今为止都不算太稳定。

搭载不稳定的 iOS,不要说你感觉手机变慢了,就连最新版的 iPhone 也是差不多的体验。因此,第一个可能并非苹果刻意让你的手机变慢,而是不稳定的 iOS 本来就会造成的节果。

第二个,就是所谓的“旧款iPhone”到底有多旧?每次的 iOS 都是为了新款的 iPhone 所设计,因此旧款 iPhone 本来就有一定机会适应不良。事实上,苹果也不可能在每次的 iOS 更新都完美兼顾数年前的机种,要把部分功能优化,就势必需要用到更多的处理器效能,而效能不够强大的旧款 iPhone 自然就会比较钝、比较耗电。

所以,真的有比较慢吗?

数据会说话,根据 Futuremark 的 3DMark 测试软体的数据,其实在 iPhone  更新 iOS 后,效能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他们根据 iPhone 5S 之后的机种,测试了 iOS 9 / iOS 10 / iOS 11 的跑分数据,即便有所差异(这是正常的),也远不及网路上所说的“显著变慢”状况。

所以 iPhone 感受变慢的真正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iOS 不稳定,或者根本是大家的心理作用罢了。